首投于今日头条
幼小衔接,多么熟悉的字眼,随着儿子五周岁的到来,也闯进了我的“年计划清单”。
在当下这个“大学好上,小学难进”的年代,幼小衔接成了一个难上加难的抉择。大家对幼小衔接的最直接的理解,莫过于上学前班了。几乎在上中班时,家长群里就开始探讨这个话题,无非是围绕“什么时候上”“选哪个学前班好”。家长都希望给孩子选一个环境好、质量佳的学前班,给孩子一年级打好基础。
曾经我也走访了两家学前班,然后果断地放弃了学前这个必经之路。原因有二:
一是不想让儿子提前坐在课桌前机械式地吸收知识,尽管说是采用游戏互动的方式教学,超前教育我还是比较排斥的;二是学前班的一些卫生、安全隐患,还是比幼儿园风险大些。
很多家长认为,无论选择一年期、一学期、还是一假期的班次,学前班总得上吧!或者说,上或不上,幼小衔接的顾虑都在那儿:
孩子坐不住、开小差;
孩子听不懂、跟不上;
老师很快地讲一遍,因为多数孩子都是有一定基础的,或者说班容量太大,老师也顾不过来,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跟得上;
孩子的一系列问题,都会打消学习兴趣、自信心;
家长的麻烦扑面而来,除了每天带孩子预习、复习、检查作业,还要时刻准备被老师召唤。
而我是这么看待的:
首先,学前教育,不等同于上学前班。不上学前班,不等同于放弃学前教育。
只是把教室换成了家里,把老师换成了家长,把课业换成了其他方式。
其次,要搞清楚,一个对学习感兴趣、可以适应学校课堂教育的孩子,从何而来?
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如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午睡习惯,都可以保证课堂的精力充沛;
学习的必备基础能力;
如倾听能力,可以安静地听老师的指令、记住作业;
如良好的专注力,可以坐得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自然听得进去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如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我控制、任务分解,如自己的衣物、学习物品自己整理;
如良好的社交,很多孩子厌学,未必是厌恶学习这件事,而是厌恶老师或者同学这些关系。
最后,我们来看看怎样打造一个这样的孩子呢?这份“必备清单”一定要随身携带——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循序渐进地输入,注重右脑形象、视觉记忆,不要机械式地填鸭。
譬如,数学计算,直接讲5+3=8,不如和孩子下棋的时候,拿5个棋子,再拿3个棋子给孩子,这样训练效果更好。
譬如,识字。写N遍,不如拿着绘本给孩子讲故事,多读多看,再手划着字讲,孩子慢慢就记得这个字了。这也是右脑中形象记忆的一种。
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吸收性心智,后知后觉学到了很多,特别有成就感,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不妨试试!否则孩子压力大,丧失兴趣,自然就会效率低、也渐渐厌恶了学习。
培养良好的习惯:
作息习惯是最基本的,尤其在周末,午饭后,稍微慢走一刻钟,然后放点轻音乐或者给孩子讲讲故事,一起睡一会儿,这对于孩子将来上学下午的课堂学习特别有帮助。现在孩子在幼儿园都午睡,但在家都不睡,孩子习惯了没有老师督促就不午睡,将来上学恐怕下午课都成问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
倾听能力:
每天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任务,一次说1-3个指令,让孩子复述,有助于将来听从老师指令,并作出快速反应。
专注力:
有意识地让孩子安静下来去看书、玩拼图、拼插积木等,或者当孩子特别专注于一件事情时,尽可能地不打扰他。(当然,如果是看电视,一次不超过25分钟)
自我管理能力:
让孩子自己做主,充分给予机会,如一起出行让他想着都带什么,上学头晚自己准备第二天的衣物、文具,适当情况下也可以让他来管理爸爸妈妈。
社交能力: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交朋友,和邻居小朋友玩,让孩子自由地去建立社交规则,他能够自己交朋友,对于上学后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这个幼小衔接“必备清单”如您觉得是雪中送炭,请转发给其他有需要的朋友,相信我们做到了,协助孩子做到了,一直困扰我们的那些焦虑真的不是事了……
至于说,到底选择多久的学前班,每个孩子有个体差异,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当下基础,一学期或一假期的都可以,一年的过长,恐怕孩子要丧失很多童年乐趣了。
希望我们和孩子能快乐地走在幼小衔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