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记忆是对语言或亲身体验的回想。
记忆来自于潜意识,这和睡眠经常进入无意识是有区别的,同时,睡眠中也会对潜意识中的记忆进行再加工。有些书籍会把潜意识和无意识等同,这是不严谨的。意识包括(显)意识和潜意识,是末那、菩提和我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无意识则没有三者的作用,那是潜意识下无限深远的海洋,宁静而深邃,是和光明二分对立的上帝的海洋。
整个潜意识中,大量正知、谬误、幻象和睡眠中留下的印象和波动被收集并封存起来。特定情境(犹如按钮)或冥想的情况下人们能够唤醒潜意识中的记忆,那个在黑暗的角落不被触发就永久沉寂下去的经验倏然或渐渐地亮了那么一点点,甚至于豁然开朗。所有的这些记忆实际上是从前生和你这一世的童年,所有的一切经验凝结起来的某种东西,它们是种惯性。你总结了某种力量,变成了某种习惯,以至于这种习惯,在你再次碰到类似的事物时,它会自动地产生活力。这里的“前生”并不一定是你生死轮回的某一部分,而更多的是历代祖辈、父母、重要他人的人生体验的逐次传承。童年的亲身体验被时间裹挟着落入潜意识中,就像河流中的沙砾在初期的翻滚之后,流入大海逐渐沉寂下去。也许有一天,你在沙滩或潜水中有意无意翻捡出一颗宝石或珍珠,这就是记忆的再发现,其实它一直在那里,从不曾离去。
由于记忆本身不可避免的渗入“我慢”的体验,它总会具有快乐、痛苦和愚痴的性质。贪欲追随快乐、憎恨追随痛苦、无知追随愚痴。由于自然或人文环境不断刺激人类的本能反应,各种各样的本能欲望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绝大多数的本能欲望会被直接释放——例如食欲、正常的性行为等,而当一个被刺激出来的不被社会规范允许实现的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一个人就会经历焦虑和痛苦。由于“我慢”总是趋向“去苦得乐”,最终不被允许实现的本能欲望被压抑进心灵深处——潜意识中。然而本能欲望的能量十分强大,最终他会在不断冲撞中找到一种“转换方式”来实现自己。或许是所谓的“强迫症”,或许是所谓的“洁癖”,或者是所谓的“逞强”等等。当我们能够洞悉记忆是如何产生,如何作用,我们就可以运用瑜伽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洞察,或进行有觉知的入定,或者进入无意识状态的入定(三摩地),让“灵在”平和而光亮起来,这就是瑜伽经里“抑止”心意波动的含义。抑止心意波动也好,掌控心灵的变化也好,让灵在趋向祥和明净也好,都是一种表达方式。也许用“掌控”会让一部分人产生疑惑——用第三只眼或“天眼”通过入定的方式看到我们心意的波动,甚至于能够支持到它趋向“灵在”,同质“灵在”——这样表达瑜伽经的内涵,也许更好理解一些。
当我们进入完全觉知的状态,你就可以超越你的习惯,超越你惯性的回应。你可以像第一次经历童年体验那样,来经验它,完全跳过你的记忆,或者完全不理睬你的记忆产生的惯性力量。你将以全新的方式生活,你将成为一个全新的人。否则,
如果有一天,
你遇到上帝,
他问你:
“你是谁?”
你该怎样回答,
如果你也不了解你自己?
——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