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位新农人用700天在荒芜了1000年的沙漠里种出5000亩水稻,并且已融资3亿的故事。
哥们名字很大气,叫腾飞。在刚开始接触农业的时候腾飞已经40+了,当初“忽悠”他的拜把子兄弟腾飞入伙的时候,说:“我们都40岁了,扪心自问,可曾做过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人生不应该这样过。”
他的这句话打动了兄弟,同时也打动了笔者。虽然后来知道他做农业也是被县长忽悠过来的,但他怀着近乎虔诚的决心,实实在在地做到了。
当然,这也不是有了决心就能做到的。大家都知道,农业,比想象中难。更何况是沙漠中的农业,好比徒手开榴莲。但我们不妨来一个理性的分析。
一颗顿悟的心:值得做的事情要马上去做
腾飞是一个经历过灾难后顿悟的人。玉树地震,他和兄弟们半天募集了300万善款,驱车在悬崖峭壁上行驶,在灾区散尽财物、救灾6天,直到每个人精疲力尽。那时候回去,心里便想,生命无常,想做、该做、值得做的事情,马上就做!
这才有了文首他与兄弟的那番对话,“沙漠变稻田这一个项目,如果成功了你就是亿万富豪,而且还能改造一方水土,造福后世。”这在他看来,就是想做、该做、值得马上去做的事情!这也是他往后不顾一切爱拼敢打的根源。
两个主旋律:与天斗,与人和
在沙漠地区,“与天斗”是日常。哥俩在沙漠种水稻的日子里陆续攻克了平沙土、保水分的技术难题,和大风抢插秧期,和大雪抢收割期,和烈日高温抢水分,和冰凉地下水抢温度,和松散沙粒要土壤……有一天大风暴,李绍华们甚至要在沙粒稠密到不能呼吸的户外,把身体扑在薄膜大棚上保护秧苗。
从第一期实验性质的500亩沙漠水稻,到第二期5000亩沙漠水稻,滕飞们收获的除了水稻本身,还有15项专利和四项发明。
在沙漠地区,“与人和”是刚需。沙漠地区的村民们不相信沙漠能种出水稻,一开始持“三不”策略:不相信,不支持,不上工。等自己那不长一根草的沙包被流转,就跑到施工现场“一哭二闹三上吊”。
面对这样的闹事,许多人都是硬碰硬的,而腾飞们在之后却能够和村民们化干戈为玉帛,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伙伴”。这得益于之前“忽悠”腾飞来这的县长张果伦的献计三策:让“闹事”的村民来基地上班,聘请村里的意见领袖当骨干,自给自足不拿政府一分钱补贴。
到后来,因为项目日渐出名,来基地考察的领导也多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借光统统都翻了新。为管理5000亩一望无际的水稻,腾飞还设计出了“合作社+订单农业”的方式——每1000亩土地成立一个合作社,每个合作社由十户农民组成。公司为他们提供土地治理、播种育苗、机械收割等服务,农民只需按要求日常维护即可。收割稻谷后,公司再统一收购。腾飞从此真的带领村民们腾飞了。
几个“仅此一家”的营销“爆点”
最高积温3200℃;第一代沙漠稻种;买光一个县的粪便;有机绿色食品做到全产业链可追溯。这里面还有生动的故事:沙米施有机肥,滕飞们就从当地牧场买动物粪便。“搜刮”完附近的村子,他们又开车去更远的地方买,不知不觉就买光了一个县。
所谓祸兮福所倚,有多大煎熬,就有多大的收获。腾飞们凭着沙漠稻米的真材实料,赢得了每斤15.9元的价格优势,而在水稻还在地里的时候,就已经通过众筹、预售等电商渠道售卖一空。
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呢?顺势而为,成功一半。
腾飞是怎么个顺势而为法?
顺应治理荒漠的政策导向。在中国,沙漠的肆虐和沙漠治理之间的拉锯战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愈演愈烈。中国曾出台种种治沙政策。在沙漠化速度比治沙速度要快的时候、在缺少治沙人的时候站出来为治理沙漠出一份力量,是民心所向。
顺应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近几年集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人心惶惶,也由此产生对健康食材的大量需求。需求倒逼生产,顺应消费需求的同时就是为自己保有市场。绿色生产、全产业链可溯源等恰好击中消费者痛点。
与当地人磨合,不对抗,抓重点。所谓强龙不敌地头蛇,虽然是你流转的土地,可毕竟人家才是世代生活于此的真正的主人。强扭的瓜不甜,有可能还会碎。你有理在先,更加需要且让一步,一味心思扑在共谋发展上,这样让人心服口服了,真正的主人就是手边的资源。
顺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许多人又说开始来虚的了,这一点也不虚。许多农业项目夭折在看不清楚形势的左右为难中。沙漠种出水稻,腾飞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只是他勇敢听从了自己的声音,冒了这个险。在面对恶劣环境的疯狂进攻时,他想的不是当初的选择错了,当及早抽身,以免多趟浑水,而是想破脑袋,捣鼓出了多项专利和发明。他心里的声音大概是:这件事值得做,我就管不了路上有多曲折。
另一半,便是愿打愿挨的爱拼精神了。
回想腾飞的拜把子兄弟李绍华入伙的时候从家里携巨款消失了十来天,还上演过妻子驱车到大沙漠要捆他回去的剧情,仔细想想,他们还真是疯狂。不过,农业领域真的需要这些疯狂的人。
注:文章图片来源于新中农
本文由发现良田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发现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