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8-04-18 sunflower 小小酥 EmpowerMe
在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曾坐在公交车上,看着自己终于超过500分的六级成绩,开心的像个八百斤的胖子。彼时前排坐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用流利且纯正的英语和一个外国人交谈着。我竖着耳朵仔细听着却只是听懂了一个大概,于是我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了,一股莫名的焦虑感从心理升起。回到宿舍,我立刻花了几十块买了一个英语交际app的会员。
毕业后,进入职场,为了干好自己的工作,我刷遍知乎,微博以及各大平台,找到了很多牛人的建议,购买的书籍堆积成山。我一有时间就扎进知识的海洋,好不容易觉得学得差不多了,会议讨论时却被更加有见解的同事秒杀。于是我变得更加焦虑了,关注了更多的大咖,购买了更多的书。可是我时常会感慨:这么多书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呢?
我想我大概成为了被时代塑造的标准病人——知识焦虑患者。
1
知识焦虑背后的人性
3.19新世相的内容付费运营被微信封了,它达到了“知识付费”3小时10万人购买的惊人成绩。朋友圈爆款的背后,隐藏了大家的知识焦虑。
知识焦虑症,也叫信息焦虑综合症,是一种精神病学疾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呈平方数增长,但面对如此大量的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远没有高速到接受自如的阶段。这种疾病常流行于每天都要面对高度压力与挑战性的工作环境或职业中。据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03名受访者中73.2%的受访者自称有“知识焦虑”。
知识焦虑症的本质体现了人们对所谓“成功”的渴求。我们的文化对于“知识”一词从不乏尊重。当代知识阶层同样也将知识看作一种权利的象征,学历歧视恰恰反映了这一点。我们认为知识是一个有价值的词,知识能够赋予人财富与社会地位。更多更高级的知识也就暗含着更加成功的期许。
时间和知识的碎片化可以说是引起我们知识焦虑的客观原因,除此以外,知识焦虑还有一些重要主观原因,比如错失恐惧,贪欲,以及来自人性深处的自恋情结。
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特指那种总在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的焦虑心情,也称“局外人困境”。人们总是怀疑自己错过了什么,害怕自己作出了错误的决定。当我们面对大量的知识而难以兼顾时,就像是经历了N次令人扼腕的擦肩而过。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去看朋友圈里被疯转的文章、围观炒得火热的社会新闻、关注最受欢迎的院线电影,并不是因为真的喜欢,而是害怕错过。我们害怕体验那种似乎错过了什么的无力和不爽。所以有时候即使不明所以我们也要在票圈转载一篇爆款文章以加深自己的印象,至少证明一下自己是知道这件事的。
焦虑于获取各门类的知识,企图在知识海洋中速战速决的人,本质上是一种贪心的表现。类似于“3天教你学会编程”、“1个小时教会你写作”、“5天快速瘦腿”之所以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是因为它们具备了“快”的特点。人们妄图迅速掌握多种知识,游走与各类碎片信息中,实际上是陷入了一种认知的误区:听取了一些中介性质的陈述之后,就以为打破了各门类知识间的壁垒。而事实上,学习新知识,往往需要一整块的时间。
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在茶余饭后可以在朋友圈子或者生意场中侃侃而谈。例如当我们知道了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在民族自豪感和不能落伍双重心理的驱使下,我们先去了解时间、地点、人物。发现好像无法侃侃而谈,于是尝试着用自己仅有的一点知识去看看青蒿素到底有多厉害。看完后,开始觉得自己特别牛掰,于是主动跟别人讨论起了这个话题。在一个知之甚少的人面前,我们尽情炫耀着自己的博学,心里忍不住地偷偷给自己打call。这种虚荣感心大大满足了自己的自恋情结。可是生活总是不随你的心意,当你发现,有人比你懂得更多,自恋感被挫伤,知识焦虑又卷土重来。
当我们问自己为什么没有了解更多的时候,也不要忘了问问自己:我了解它的目的是什么?
2
知识焦虑的表现
知识焦虑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知识焦虑的存在,我们认识了自己的不足,并且尝试着去弥补这种不足。
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非我的知识确实无限浩大,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未知的知识就像黑暗对于孩子,对未知的恐惧感使现代人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拥挤”,就像一个无形的杀手,时时侵蚀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总的来说,知识焦虑的症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资料收集型和停滞不前型,这两种类型的症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对于一个未知或者是不熟悉的领域,刚开始会疯狂收集资料——付费的音频、书籍或免费的app、公众号,来者不拒。刻苦攻读了一段时间,发现并没有因为听课和读书得到缓解,于是进入了下一波收集-学习的循环。一段时间后,收集型焦虑开始转变为停滞型(这个跟个人的情况,有的人可能就是三分钟热度,收集了一波资料却从过来没有打开过):失去了之前学到晚上12点的干劲,所有音视频被尘封,公众号不看了或者直接取关。用鸵鸟心态去解决知识焦虑问题(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知识焦虑不存在)。
3
告别知识焦虑
许多人受困于“知识焦虑”,满世界看了很多干货,也听完了一堆大神、大牛们的分享,结果还是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改变。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往往只是停留在了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受到启发。习得知识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获得启发,第二步构建知识体系,第三步提升能力。有研究表明,花60%左右的时间来“提升能力”,30%左右的时间精力用来关注“构建某些新的知识体系”,不到10%的世界精力用来“获得各种零散的启发”。这样的时间安排注重了思维的建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习得知识。
尝试着回到童年时候因为喜欢而去看书的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告诉我们的是喜欢的东西,我们能学的更好。如果总是带有目的去获取知识,失去了那种“纯粹的快乐”,总想要借着知识填补自己害怕落伍的心情,想要借更多的知识抵抗焦虑的情绪,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
知识的碎片化,时代的信息化让我们一不留神就会成为知识焦虑的患者,知识本该是武装自我的工具,我们却因为不恰当的态度饱受困扰。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你,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正确姿态,不要在被无谓的焦虑所困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