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巧言:美妙的言语。令:美好的,现在依然使用的敬词如令尊、令堂、令郎、令嫒(令爱)等都有这个意思,注意“令嫒”不是“令媛”,现在看有人说的“令媛”其实是“令嫒”的误读。色:面部表情。鲜:少。
联系上一节中有子的话,孝弟是本,仁是末,所以我认为巧言令色其实就是减少了孝弟的的程度,“孝弟”的本不牢固了,那么“仁”这个道自然就少了。
从人类社会看,每个人多少有一点自尊心、虚荣心,这点自尊和虚荣是需要从别人的恭维中才能获得的。推己及人,所以每个人多少要装出一副和颜悦色的面孔来迎合别人。
这句话意思是:
夫子曾经说过:“嘴里说着让人听着美妙的言语,脸上露出让人愉悦的表情,这种人性格中‘仁’的美德就少了。”
孔子并没有竭力反对这巧言令色的人,从孔子讲“色难”也能知道,但因为这句话,巧言令色成了一个贬义词。其实早在春秋时代,心怀美德的“仁”者就很少了,到了战国时代,各种巧言善辩的纵横家到处游说各诸侯国的君王。不能说这些人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但这些人的性格中,相对于孔子所说的“仁”的美德确实少了,大家都忙着实现自己的鸿图大志,实现自己的“利”,即使是损别人才能实现的利己也在所不惜,所以到了汉代司马迁就说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孔子也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为利的私欲”,恢复周代初期的礼仪制度,做到这样才能是“仁”。孔子在《论语》中对“仁”和“君子”有大量的语录,但并没有统一起来讲解,所以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去领悟。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多了社会属性,建立了广泛的人与人的普遍连接,社会属性让人类逐渐强大。但是人类一味的强大并不是最好的发展,而“天人合一”才是最好的发展模式。美德,是任何国家、种族、有信仰的团体的人们所共同追求的品行,也许各个美德的具体表述有所差异,但这种对美德的追求始终存在。这一点我们要多从古人那里吸取智慧,多从近人这里吸取教训,只有如此,人类社会这条航行在无际大海中的巨轮才会永不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