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很孤僻,人怂话不多,无论是读书也好、玩玩具也好、看动漫也好、打游戏也好,大部分时间漂浮于没有尽头的意识世界里。
比如有一次我去我哥家,他下午有事儿要出门,问我自己在家行不行,我二话不说开始玩起了自己的手指头——就是用两只小手比作两个小人,食指和中指是小人的两条腿,大拇指是胳膊,之后两个小人开始打架的游戏,不亦乐乎。
他看了看我,满意的走了。
三、四个小时之后,他回来了,看到我还在用手指玩小人打架,一脸惊恐。
那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我的意识层面比一般的小朋友要丰富的多,但同时,与现实的联结较少,性格闷,没办法跟同学们打成一片、一起开玩笑和疯闹,在过生日时互送礼物、在聚会上流泪道别。
我话少,但回想起来,这种特质突显出的绝对不是我很成熟很受学校同学们的欢迎,而是呈现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一种郁郁不得的状态。
所以第一,话少绝不是聊天让人舒服、或让人感觉成熟的充分必要条件,不能以说话多少作为简单的评判标准。
01.
令人惊喜也是上天眷顾的是,当时的我居然还有几个玩的好的哥们儿,数量不多较为稀有,有些至今仍有联系。
可以想象,能跟我玩到一块不太容易,这几位同学几乎属于班级里人见人爱的社交领域大手子,天生性格招人喜欢聊天让人舒服,关于与人社交的种种问题他们可能从小至今都没有考虑过,就像王思聪买菜从来不看价格标签一样——他都不需要自己买菜。
不是这种性格的都很难跟我玩一块去。
小时候的我在跟这些大手子们愉快玩耍的同时,主要感受如下:
1)舒服。毕竟聊天舒服。
2)羡慕嫉妒。哇你有好多朋友,好多人都喜欢跟你玩耶。
3)恨。而我只有你,我希望你也只有我。
奥我是直男,算了。
但有时对方保不齐是个受人欢迎的姑娘,一种幽幽的独占欲在我幼小的心底逐渐生根发芽。
所以第二,如果你和一个人聊天舒服,那么对方不止和你一个人聊天舒服,Ta 跟谁聊天都能让人舒服,无论这是天生能力还是后天培养。
02.
后来我上了大学学业压力骤减,突然需要和好多小伙伴们共同玩耍共同生活,非常不适应。但从小到大,什么是这个世界的政治正确我一清二楚,所谓「仁义礼智信」,待人客气有礼貌,什么对方讲话你要多倾听呀,什么要多夸奖对方的优点呀,这些只要不是智障想做都能做到。
无数公众号口水文写的都是这些。
但你知道么,有一兄弟对我有这么一评价:你很好,但你好像跟我们大家的距离有点远。
当时我也很茫然,有一种被女神拒绝的错觉。
所以第三,「聊天让人舒服」不是「待人客气礼貌、对方多讲自己多听」这些表象,而是人与人心灵之间深层次的联结(根据上述第二点,这种联结很可能只是单方面的)。
03.
毕了业之后发现,当初室友之间聊天经常产生轻微的不适,比如习以为常的「父子局」,比如「詹密」和「科密」之间的三观不合,比如我喜欢睡懒觉,但经常不关闹钟,大早上把室友吵醒,把他们气得够呛,对我一顿狂喷,哈哈。
想起室友,绝对跟「舒服」二字不沾边,但毕业之后,最常联系的还是这帮孙子。
哎呀,想起来还有点痒。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同学之间毕业之后感情最好的只有两种情况:
1)室友。
2)为同一目标共同做过某事。
二者可以简称为:有共同羁绊。
而对于异性之间,很多人都知道仅仅是聊天让人舒服也远远不够,还需要爱、体贴、尊重、浪漫、感动、刺激、无耻、下作等等。
所以第四,仅仅「聊天让人舒服」对于亲密关系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当双方关系需要升级时。
04.
总结一下,关于聊天让人舒服,一共四点:
1)话少绝不是聊天让人舒服、或让人感觉成熟的充分必要条件;
2)如果你和一个人聊天舒服,那么对方不止和你一个人聊天舒服,这是对方的一项能力;
3)「聊天让人舒服」不是「待人客气礼貌、对方多讲自己多听」这些表象,而是人与人心灵之间深层次的联结;
4)仅仅「聊天让人舒服」对于亲密关系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当双方关系需要升级时。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