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也许是个伪命题,所以拖延不算病
这个课大概是去年五六月份买的,主讲嘉宾是有名的情感类账号「阿何有话说」的助理Judy老师。
买这个课时,我还未毕业,正在一家To B的互联网公司实习,岗位是新媒体运营,所以买这个课算是刚需,因为当时我对新媒体运营岗位本身一无所知,只是纯粹喜欢写点东西。
课的价格是500~600,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可能也没什么,但对于刚毕业的学生,称得上第一次为知识付费做比较大的贡献。原先的想法是在结束时,一定好好写个总结,结果这个总结现在才面世。
当然现在面世也不定是一件坏事,在经历了半年多新媒体运营的实操,也许能够更清晰深入地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表达出来。
接下来进入核心部分。
01
买一门网课,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
首先,评价一下这个新媒体运营课本身。课程主要包含清晰定位、公号涨粉、内容运营、变现开启四大部分,中间会穿插彩蛋,一般是邀请行业内在某方面有较多经验的老师来分享。
这门课比较全面梳理了新媒体运营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和能力需求,重点讲述了一个公众号从诞生到涨粉,再到变现的全流程。
相对来讲,这门课比较基础,但是干货满满。从推荐角度,比较建议纯小白和对新媒体运营仅局限于公众号这一认知的人群去学习。
以上是这门课的大体情况。现在跟大家聊聊,对于层出不穷的付费课程我们到底如何对待。
现在的付费课程,为了有更大诱惑,以及督促学员认真对待,基本都会设置社群和打卡流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买了一门课进行学习,同时也在增加人脉圈层。
在我看来,对于一门课程,听完方法论,只是初级收获,把课程中的一些学员转换成自己的资源,是第二层收获。其实,再深入思考一下,发现我们还会有第三层收获——课程的裂变路径和流程,我们可以把这个课程本身当做案例,进行拆解,既可以拿来模仿,运用在自己的日常运营中,也可以作为素材,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02
课程更多是方法论,而方法论并不能保证效果
所以我们在挑选一门课程时,不仅是在筛选有用的知识,也是在筛选成功的模式和想要链接的人群。
但从课程知识本身出发,这些仅仅是被出课程的人咀嚼过的方法论,它属于范化的内容,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作用是非常小的,而很多人往往会把一些课当做救命稻草。
比如告诉你新媒体运营岗位的划分,有编辑、BD、运营等;比如告诉你公众号运营过程中,需要哪些工具(图片、编辑器、动图等);比如告诉你有哪些涨粉套路(资料包、微课等),这只是运营的基础概念,对于小白来讲,可以帮助大家梳理新媒体运营的整体流程,对于具体的工作效果作用是不大的。
不仅是新媒体运营的课程,很多课程都是一样的逻辑,被总结出来的方法论,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为了适应不同的场景,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是一些大众都知道的底层逻辑的东西。而日常工作比较具体,且必须有人去推进,普适方法只能告诉你怎么把这件事做下来,突破点和差异化的优势还需自己摸索。
上述阐述类似一句鸡汤:明白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对于付费课程,一定要明白其对自己的作用。
03
学习能够为己所用,才是核心
一个领域的技能不是一门课程就能讲明白的,万不可将付费课程当做救命稻草,重要的是自己的消化和积累。
拿内容运营来说,不单单是写写文章,分发到各平台这么简单。会做这些只是基础,如何让自己的内容为公司品牌、业绩增长做出贡献才是关键,而这需要从结果出发,倒推自己的内容框架,内容框架包括内容选题、撰写、渠道传播和效果追踪。更深层的运营方法也是在经历以后,才能领悟的。
方法论只能做为参考,做为执行个体,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实践和试错,推进工作进度才是重点。
在这里,不是不鼓励大家买付费课程,而是要学会筛选对自己有效果的课程,知道自己要什么,一边实践,一边补充相关知识,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不能急功近利,在积累中消化,而不是听听就算了。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