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应该是在小朋友某个假期,学校要求做一篇关于家乡的介绍,当时翻阅了很多书店的书籍,均类似于旅游指南或者是旅游攻略,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未免枯燥乏味,也不容易接受。正在发愁之际,在京东上搜索出这本《慢慢慢慢慢慢走:南京“新金陵48景”亲子游》。百度作者,并无多少著名的光环或者评价,最终出于完成学业任务的角度还是购买回来,但也未曾细读。这周因参加读书会,又重新翻阅。
与其说这是一本介绍南京景点的书,不去说这是一本一家三口玩出来的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有的仅是一家三口在南京这个故乡旅行的描述,也是他们旅途中的对话。全书虽然是以南京市著名的48景为主线,但是实际是这一家三口经历了近三年的游览笔记整理,以景记事,以事抒情,以情明理。更难能可贵的是,全书的作者不仅仅是身为编辑的妈妈郑晶心,还有身为小学生的儿子吴大奇。每到一处景点,均有两篇文字,有活泼机灵、酷爱科学、善于理科的儿子吴大奇的游览日记,也同时有从容淡定、严重偏科、热爱文学的妈妈郑晶心的思想感悟。当然还有学识丰富、热爱帆船运动的爸爸吴大江的摄影记录。
大奇的文字,初看上去平淡无奇,却又让人忍俊不禁,表达真实,纯粹可爱的话语,不加修饰的感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是一个快乐的,善于思考的小男孩。而妈妈的文字,则更多的显出了一个作为文字工作者的文学功底,简单的文字里蕴含着她作为一个母亲的从容淡定,更有她在与孩子的徒步行走中、语言交流中、文字互动中对生命规则、童年印象、家庭文化构建、孩子认知教育等等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惊讶于此书的原生态,没有商业包装,没有名家推荐;也同时感叹于这对夫妻对于孩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他们始终是以尊重孩子个体发展为前提的,“慢慢慢慢慢慢走”是他们让孩子探索世界,感知历史,享受生活,热爱自然,感受家乡和世界的宗旨。他们带着孩子,用脚丈量城市,用美滋养心灵,在一次次慢慢行走中,和孩子共同获得情感和知识的滋养。远离了父母、老师的催促,脱离了学习、竞争的束缚,他们一家慢慢走,慢慢看,慢慢读,慢慢体会,在这看似缓慢但却充实从容的节奏里越发了解这个城市,让孩子懂它,爱它,只有这样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家乡人,才能再成为一个遥远而辽阔的世界人。随着他们的行走,感受到难得的纯真、难得的生活乐趣,难得的纯然恬静。细思极恐,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对于孩子的旅行充满热情,各类夏令营,各类出国游,乐此不疲,但是相反得是我们的引导或者说我们的旅行更显成人化,没有旅行前的过多的知识储备,没样旅途中的思想交互,更没有行程后的文字相遇,我们的旅行总是在催促与走马观花中,总是漂浮在城市的表面,匆匆行走在街道的上方。当然也许我做不到作者夫妇这样,孩子也有千差万别,我也在想,是不是要效仿,但是于我,是有压力的事情。终于我还是放下,陪伴和教育不拘于形式,至少我想说的是,孩子让我们陪你慢慢走,带你发现不一样的你,陪你感受不一样的世界。
当然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有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像一个记忆的导索,沿着这导索,一点一点走进我记忆深处,走进那个属于我自己的童年时光。外婆家旁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自家门口的神秘古老的金陵刻经处、春游秋游必到的珍珠泉和中山陵、老爸学生时代搬砖建设的长江大桥、每年过年不看都觉得少了点什么的夫子庙灯会、小朋友上学附近的梅园新村以及那个流淌着家族史的玄武湖,当然还有我和陈先生第一次约会的阅江楼……这印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被一点点带出来,那么自然,那么温润、那么熟悉。细细想想,小朋友在经历近五年的北京生活中,一直不大喜欢这个城市,这也难怪,其实我们自己也一直没有做好重新认识一座城的准备,何况日日受我们影响的孩子。
我们做父母的,并不能够许以孩子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今天陪他读几本书,走几段路,看几处风景,带给他一种视野。未来,他的人生可能平凡,生活可能平淡,但能够拥有一种“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视野,亦是很好了。孩子,我只想说,让我们陪你慢慢慢慢慢慢的去体会我们的第二故乡——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