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某君吃饭。饭后散步时,他突然问我:“你其实,并不喜欢吃辣吧?”我有点莫名其妙,说自己无辣不欢。他颇有深意地笑,劝我说:“你不用勉强。刚刚我给你夹菜,一个辣,一个不辣,你明明先吃了不辣的。”
我对他的观察力,深表吃惊,但也对他的脑洞,佩服的五体投地。个人口味,有什么必要遮掩,或是说谎。吃饭时,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和他聊天上,先吃这个,后吃那个,真的完全没留意。可他一脸“懂我”,却让我顿时无语。
受某君邀请。他约我去看话剧,是我感兴趣的孟京辉。收到微信时,我正在忙着发文,而且,演出当天也另有邀约,需要协调时间。于是,我没有秒回。可当我处理完事情,正准备回复时,却看见他发了一句“我懂了,不打扰你了”,还有一个友尽的表情。
我顿时莫名其妙,甚至有些生气。我不知道,在这段等待的时间,他给自己脑补了什么场景,然后到底“懂得”什么。只是,我原本还在想着,要如何协调时间,想办法赴约,但现在,却也懒得再理。他一句“懂我”,让我兴致全无。
没错,彼此理解,彼此懂得,的确是一种难得的美好体验。可是,懂得并不是妄自揣测,或是自以为是。这种强行“懂你”,是自我意志的一意孤行,将自己毫无根据的猜想,当成事实的真相,并强行施予他人,只能让人犯尴尬。
总有人,自以为见过几个人,翻过几本心理学,看过几集《Lie To Me》,知道一些“潜意识”、“微表情”之类的术语,就具备“一眼识人心”的本领。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天真。很多人,很多事情,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也可能出人意料的要简单。
《浮士德》有言:“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就连 “微表情”的专家姜振宇,在测谎类的节目中,也常常判断错误,被啪啪打脸,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对生活,对世事,对人性,只有一知半解的“半桶水”。
有个段子,对这种“懂你”,可谓直指弊病,道尽荒谬。说的是,丈夫回家,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做妻子的,不敢多问,只是在心里猜测:天呐,他是不是不爱我,厌倦我,要和我离婚,我该怎么办,孩子该怎么办,父母该怎么办,然后,一个人上演无数内心戏,眼泪汪汪,感到绝望。但其实,丈夫心里只有一句:“该死,今天德国队又输了!”
妄自猜测,就这么可笑,又这么无聊。很多事情,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解决。却偏不肯拉下脸,诚下心,真诚地请教,耐心地沟通。于是,自己脑补很多场景,编织许多逻辑,妄自深信不疑,却离事实的真相,背道而驰。
越长大,越经事,越知道别人的心思,只可倾听,不可猜测。因为,生活广阔,百事百态,千人千面,不是用所学的理论,有限的经验,就能够完全涵盖,或是推断的。很多事情,真的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相比起妄自揣测,去虚心请教,或直接发问,远远要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效。我虽不懂你,但耐心和倾听,会让我与你接近。
越是重要的事情,越不要去猜测。如果你真的在意,就直接去问。如果他有诚意,自然会告诉你缘由,让你安心。如果他有意推诿,或是闪躲,那也就没有深究的必要。自以为是的“懂你”,只会让对方尴尬发作,疏远彼此的心。
老师说,不懂就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