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歌曲,包括好歌词,还包括发生在它们背后的一些故事(尽管有编织和刻意煽情之嫌),给过我们不少惊喜,感动。这一次,又给了我们一段迄今为止的最佳“歌词”。
请听,高中二年级的十七岁的参赛选手雷雨心,在中国好歌曲第二季第二期的舞台上,面对导师提问的回答:
我们校长有句话:“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在于敢于给我们其他人想给但又不敢给的青春。”
此话一出,博得满堂彩声。
但是,在喝彩之后,我却因这段话,或是这段最佳“歌词”,感到了深深的悲哀。
何以此说?
雷雨新的校长的这句话,核心就是几个字:
学校给我们青春。
其实,这句话违背了常识,试问:
青春是青年学生们与生俱来的专利,难道还需要由谁来给予?
然而,这一对于常识的违背,竟然在中国应试教育的保护伞下,无处不在,越走越畅,非但见怪不怪,反倒成了真理。这,就变得荒谬了。
而面对这一荒谬,雷雨心的校长挺身而出了。但是,透过他那句“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他那句“敢于给”,难道我们不能感觉到豪气背后的那种孤军奋战的隐隐的悲情?在听到导师说这位校长会“红”时,我们更关心的难道不是这位卓尔不群、顶风逆流、令人尊敬的校长努力的结果和中世纪那位挑战风车的英雄唐吉柯德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念及于此,能不悲哉?
面对这一荒谬,众多其他的学校“想给而不敢给”,就更给这悲情涂上了一抹重重的”哀“的色彩。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学校,不会不知道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数据:
恢复高考后,我们的数千名高考状元,在大学毕业后,没有一个,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天天和学生们打交道的学校和老师们,对于应试教育的弊病,难道会不心知肚明;对于中国式的教育对青春的摧残,难道会不感同身受?但是,在面对层层行政压力同时,他们眼前出现的难道不是“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千军万马?他们耳旁回响的难道不是成千上万个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热切呼声?念及于此,能不哀哉?
中国应试教育,悲呼哀哉,就是这句最佳”歌词“的启示。
易中天教授曽问教育家杨东平: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
杨先生想了半天说:
教育吧。......足球没有希望也就算了,教育不能没有希望。
而陈丹青的回答脱口而出:
你问的问题里已经包含答案了啊......
但是,且慢,刚刚传来捷报,中国足球队击败沙特和乌兹别克,事隔十年,重又获得了亚洲杯的出线权。
看来,还是中国足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