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们,把“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孔圣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圣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因此这个“色”字,是指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就会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这句话的重点在这个“竭”字,过去一般人讲到对父母的孝顺,是非孝不可的,其实孝道也是要量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如有个年轻人基于天生的孝心,为了孝养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对于这样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上,我们觉得这个人“非其罪”也,因为他为了孝顺,为了医母亲的病,结果偷了钱,犯了法,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学问修养,行为道德上看,这是不对的,是违法的,是要受到惩罚的
中国古人有两句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只要他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得孝子了,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就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就要规规矩矩,尽心尽力,就要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朋友交往要能做到言而有信,在感情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在现实生活中,要彻底做到这一点,却很困难
所以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如能够做到这样,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从这也说明了“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并不只是指读书,其根本还是要回归到如何做人上面,就如《大学》中所讲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样才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否则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这个根本被扰乱了,还想要家国天下都能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