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为了鼓励孩子多用心写好字,出台了一则刺激方案,如果连续得三个A,就可以免写一次。刺激产生了反应,上二年级的女儿最近特别期待自己能享受到这般优待。于是,每天放学后小家伙都会主动要求我指导她写字。
她会先按照文后田字格示范字写好一列,五个字,当然写第一列时总是暴露出很多问题,有时字间结构不匀称,有时候找不到字的主笔,有时候横不是横竖不成竖等等,按照A的标准,一般五个字往往只能可怜地找到一个字是勉强可以不用修改。
女儿当然非常期待能一次过关,却只是美好愿望而已。这时,我会和女儿一起分析、比较再观察她的字与示范字的差距在哪里,问题在何处,女儿此时还有耐心擦掉重写。依照我为她独创的拟人化形象字形问题拆解法(待日后专文介绍),继续写第二列、第三列,还是不甚满意,擦掉重写,重复多次,这时候女儿不经意就开始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到了第四列,这种情绪就更加明显、强烈了。这个时候的父母们就要开始发挥作用了,你的应对是孩子能静下心来用心写字的关键。
此时,我会接受并承受她的厌烦情绪,选择离开,暂时不作要求和指点,稍后再来。对于一个爱画画、富于想象、喜欢新鲜和灵感的孩子,这样一次又一次临摹修改,还是达不到要求,难免会气馁、抵触,我理解。如果我是她的话,我的情绪可能会更糟。孩子的情绪通常都是短暂的,消除的关键是父母对这些情绪的接受和承受,并且通过具有移情作用的“积极倾听”传达给孩子。
离开时,我没有说教、指责,也没有跟着生气着急而批评,我只是说了句“妈妈去做晚饭了,如果你这样继续写,也能得A-或B,这样交给老师也可以,如果要拿A,可能还是有几个字要擦掉重写,你自己看吧,都可以”。我选择不管不顾,暂时离开现场,不作逼迫。让球留在她自己的球场,这个问题是归属于她的,她要为这个问题负责,决定自己的选择方案。如果我替她做决定,或建议她再修改一下,她一定会不喜欢我的解决方案,拒绝按照我说的去做。在任何情况下,当孩子被告知“必须”、“应该”或“最好”改变他们的行为时,他们说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过了一会儿,女儿又走出房间,拿出重写后的几个字,要我帮她哪些字还不好看,还有什么问题。但结果令人满意,明显比烦躁之下写就的字工整、匀称,赏心悦目。真诚地给个大大的正面反馈后,我转变了一下策略,这个回合我们愉快地玩起了找好字游戏,越找越开心,甚至我认为基本上达到A标准的字,小家伙还嫌不足,要再擦掉重写,会写得更好,因为在观摩抄写过程中,她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与判断。我知道她一个人在房间时已经完成了平静自己的过程。只是简单补充一句,“你看,静下心来写,字是不是就漂亮多了,赏心悦目”。女儿肯定了我的说法,“我觉得妈妈说的有道理,如果我不用心写,我就拿不到A了”。相信孩子自己有整理、消化自己情绪的内在能力,会选择自己最佳的解决方案。给她时间与空间,无需吼叫。
知道这三点,在孩子面临问题时,与她在一起,而不是介入其中,就能使自己成为孩子的一个帮助者。无需吼叫,建立亲密、温暖的亲子关系,是父母自我成长的需要。在我眼里,教育,既有科学的一面,又有艺术的一面,虽考验重重,但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