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释文:1,本经为手少阳经之一,行于上肢外侧中间,与手厥阴经在上肢内外相应。经文详细描述了其与头面耳目的关系,结合《阴阳十一脉》中对本经“耳脉”的称谓,本经病候并不以肠腑病为主。
2,对“三焦”的理解。三焦位于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分上中下三部。其经脉络心包。三焦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作用,为通行元气和水液的通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雾,主宣发敷布;中焦如沤,主腐熟水谷;下焦如渎,主泌別清浊。临床上称横膈以上为上焦,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横膈以下为下焦。那么,三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脏器?有两派认识,即有形论和无形论。
《难经》明确提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的;明代张景岳,清代徐灵胎认为三焦有名有形,但是未能明确指出三焦具体的形状。而我们以当代针灸医生的视角重新审视三焦时,亦不难与淋巴、体液、自助神经系统、甚至细胞膜与膜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路等现代知识联系在一起,虽然至今对三焦的形态还尚无定论,但至少我们离认识和解读其形态不远了。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释文:1,“耳聋,浑浑焞焞”特异性仅出现在手少阳经病候中,与经文中“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相应。甚至于《阴阳十一脉》中称为“耳脉”。一个耳聋患者,在耳聋发病同时出现耳鸣,而且这种鸣响还是粗大如雷的轰响,而非细小如蝉鸣,再结合“嗌肿喉痹”,可以判断为实证。
2,本经主“气”所生病,与手阳明经主“津”、手太阳经主“液”所生病一样,是借“气”字来概括其经络病候。其涉及部位为耳眼面颊等处,是手少阳经脉达到,也是“气”所润泽之处。
《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页。
释文:按照手太阳经别的描述,自上而下为“指地”,故此处“指天”为自下而上,概因强调本经与头面的关系。
《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主胸中,合心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释文:手少阳络脉病候,当理解为现代医学的桡神经高位损伤症状。以上手少阳络脉病候,亦为外关穴的主治:“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
《灵枢·经筋》: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联,上肩走颈,合于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舌卷。
释文:1,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有阳池穴,此处好发腱鞘囊肿。可由阳池斜向深刺,刺破囊壁而获效。
在肘部,手少阳过肘尖。由于肱三头肌、肘肌、尺侧腕屈肌均以尺骨鹰嘴为起止部位,故这里的鹰嘴滑囊炎分为3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位于不同的深度。易因劳损导致尺骨鹰嘴滑囊炎。
手少阳经筋“上绕臑外廉”。位于上臂外侧的清冷渊、消泺穴均位于桡神经分布线上,临床上的臂丛神经损伤常在这两穴附近找到痛点,并选此两穴针刺治疗获效。
2,“当曲颊入系舌本”,指的是在咀嚼、吞咽和发声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舌骨上肌群。舌骨上肌群由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茎突舌骨肌组成。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指的是颞肌。
手三阳小结:手之三阳,从手走头;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中间;先外后内,,再续外行;阳经应腑,连齿肩耳;经脉病候,不主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