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章鱼的小伙伴,估计每个人都会有一份长长的想读书单,而且最让人无奈的是,这份书单的长度,还会持续增长。好的书浩如烟海,而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又是那么有限,这几乎是每个读书人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
2
简单来说,应该把书分成「缺了不可」的和「有了更好」的。怎么算「缺了不可」,怎么算「有了更好」,对于每个人的标准是不同的。
就我的理解,如果是类似于「大学生必读的 100 本书」、「人生不可不读的 100 本名著」或者「2016 年度好书 100 本」这样的书单,这些书单大致都属于「有了更好」的。并不是说那些书单不好,也不是说那些书目不好,每本书认认真真读过都会让人受益终生,不过它们与自己的短期目标不是那么契合。对于这样的书,不必盲目追求数目,看过一本,便是多赚了一笔,放宽心态,不必焦虑。
3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培养一个好的读书方法,同时挤出更多时间来读书。
有关读书方法,强烈推荐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
怎样挤出更多时间来读书,强烈推荐战隼老师的这个答案:怎样安排时间读书?
4
至于「缺了不可」的书目,就是与当前任务紧密相关的书目。比如某些课本和参考书不看就不能取得好成绩,某些培训教材不看无法通过某门考试,某些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就不能开展接下来的工作,这些书目就是「缺了不可」的书目。
5
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从事的行业之前接触很少,所以这段时间来我阅读了大量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对于「缺了不可」的书目,我的体会是这样的:
首先,一定要先捋清知识的脉络。就像一脚踏入一座陌生的城市,盲目乱撞必定要走很多冤枉路,如果先研究研究地图,就会从容许多。
读书也是一样,研究某门学科,先要了解它分为几块。代数和几何就是分块,唐诗与宋词也是分块,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同样是分块,对于新人来说,由于对于学科的了解不深,分块一定会比较粗略,随着越学越深,脉络越来越清晰,分块也会渐渐细化。
6
怎样分块也不算难,比如我学习建筑电气的相关知识,就找来三个版本的《建筑电气》课本,三个目录互相一印证,哪些章节重复出现,大致也就知道这门学科分为几部分了,顺便还能根据排列顺序、篇幅长短什么的,猜猜各块的地位。把书单里的书分门别类,按块分类,这样就更清晰一些。
然后,尽量弄清楚各块之间,有没有先后的关系,哪些内容是其他内容的基础,哪些书籍要在看完别的书之后再看。
比如没看过《资治通鉴》,单看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就没有意义;
没有读过《大学》,就不知道《传习录》一上来在说什么;
不懂得极限与连续,微积分就无从学起。
以上都是这个道理,这样了解之后,一张书单也就有先有后了。
7
最后,我觉得应该带着任务去读书。我成长最快的时间,都是跟着师父做项目的那些时间,顶着压力,去翻书,去思考,去提问,虽然手忙脚乱的,好像没有平时看书的时间长,但是反而印象更深,理解更透,领会得更迅速。
建议大家也这样做,为自己的阅读找个压力。这个「压力」可以是考试,可以是工作项目,也可以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目标:比如写出一篇文章,认认真真回答知乎上某个问题。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反而更有动力。
8
这篇文章其实总结一下,无非十六个字:知识分块,理清脉络,闲书闲读,忙书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