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太短,韶光忒贱,怎舍得辜负。周日秋高气爽,中午与良人两只蟹一盘鱼,对饮一杯,早早吃好坐地铁去逛苏州老阊门。苏州的阊门,《红楼梦》一开篇就写道: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日新月异的苏州城,早已不复从前的水巷姑苏,唯有在这些老街,还依稀有点从前的苏州味道。
因为喝了点酒,我们骑公共自行车再换乘地铁,一个小时到达阊门。地铁4号线开通以后,去苏州就不用开车了。地铁更方便。
从石路站出来,走过石路步行街,往东就是阊门了。远远地,看到那高高的城墙,三孔的城门洞,很有古城的味道。城墙上斑驳的爬山虎,城墙边高大的银杏树,一切都很秋天,很古城。
阊门旁边有一条民国风情街,吸引了很多游人。一幢幢造型古朴的房子,果然很有民国味道,其实,就是一家家的饭店、酒吧、咖啡馆。这里很适合拗造型拍照,当然不能错过。可惜的是今天没有穿旗袍。
穿过阊门的老城门就是西中市了。城门内外,仿佛就是两个世界。西面是时尚繁华的石路步行街,而西中市这边,似乎还是八九十年代的商业街气息。西中市上有很多传统的苏州美食,这是我今天来这里的主要目的。
第一站,阊门姚记豆浆。据说,这是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店,我只点了一碗招牌咸豆浆,因为要留着肚子吃别的。从卖相上来看,这碗豆浆真的不漂亮。4块钱一碗的豆浆,货色真不少,有葱花、榨菜末、油条、虾皮、还有猪油渣,味道也很鲜美。不过我最后还是没吃完,因为里面的猪油渣实在不配胃口。下次可以试试他家的甜豆浆和豆腐花,估计会更清爽可口。
从西中市一路往前,我们有意绕过大街,穿行在小弄堂里,感受一下从前的苏州味道。那些破败凋敝的老房子里还有人住着,落地的长窗,斑驳的院门,若不是门口横七竖八停着的电瓶车,这里一如从前,还是老底子的苏州。路过艺圃,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若有闲,在艺圃喝茶发呆,消磨一个下午,那当真是极好的。穿过艺圃往前,就是吴趋坊了。陈记泡泡馄饨店就在前面。
下午三点钟,馄饨店里热热闹闹。苏州的点心店,几乎是没有淡季的。早市、午市、晚市,从早到晚,店里总是不缺顾客,也不知这些吃客吃的是早餐午餐晚饭还是点心,或许,泡泡小馄饨这种,本来也不是正经当饭吃的,只是嘴里发闲的时候,随便来一碗。
一碗馄饨5块钱,一个汤团2块,这样的组合堪称完美。我站在下馄饨的炉子前,看那小馄饨下到锅里并不下沉,顽固地浮在水面上,就如一个个的泡泡,捞到碗里又漂浮在汤面上,这就是“泡泡”馄饨的来历。虽然只是一碗小馄饨,但是要做到“泡泡”,从皮子到包法都很有讲究。苏州人的吃向来讲究,不用高档宴席,仅从这一碗泡泡馄饨就可见一斑。
吃过泡泡小馄饨,从吴趋坊出来,又绕回西中市大街。自然不甘心走回头路,穿过西中市,后面的下塘街上隐藏着泰伯庙。泰伯是吴地始祖,江南吴文化的奠基人。因为泰伯三让王位,开创了吴文化,其功德为圣人孔子称道,被后人奉为“至德”。泰伯庙免费开放,左边一半成了吴门书道,陈列了历代苏州文人的墨宝。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唐祝文周四杰传》,描述了几位明朝江南才子的故事,十分诙谐有趣。据说,四杰里唯有周文宾是虚名,据后人考证,真身应该是仇英。于是我只看到唐、文、祝的字,独缺了周。我虽然是个外行,但觉得祝枝山的字写得真好,唐寅的字远不如画。
下塘街也基本完好地保留了老苏州的街巷,沿街有烟纸店、理发店,搓麻将的桌子搬到了弄堂口,老街坊们用苏州话聊着天。路过一家木桶店,陈列着的马桶、脚桶、浴桶,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些都是如今难得一见的东西。看我好奇地进去看,店主骄傲地指着墙上的牌子告诉我:我这是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八十多岁了,我老掉了,这些东西以后就没人做了。传统手艺的凋敝真是很让人扼腕叹息的事情,可是,现在的年轻人谁愿意去学这些?
从下塘街出来,绕回到西中市,又看到阊门高高的城墙,虽然肚里很饱,但是路过老陆家汤包店,我还是执意要去吃一客汤包。一客汤包8块钱,我一看就说,这个是正宗的汤包。一般人都不明白汤包和小笼有何区别?小笼的收口在上面,汤包在下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汤包不是现蒸的。汤包这种娇贵的点心,不能蒸好了等客人,要客人点好了等汤包现蒸出来才好吃,应该是我来的时机不对。咬一口,汤包里真的有很多汤,味道也是正宗的苏式鲜甜。
吃过汤包,再走过城门的时候,我们爬上了高高的城墙。往东看,西中市大街上人来人往,往西看,石路步行街熙熙攘攘。果然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吃过逛过,坐上地铁回家。路上我搬着手指算账:阊门半日游,地铁票来回12元(2份),豆浆4元,泡泡馄饨加汤团7元(2份),汤包8元,路上买一包糖炒栗子12元,一个冰激凌加2瓶水12元,总计花费不到一百元(74元),一路尝到美味多样,收获笑声无数,赏不尽的秋光,道不尽的欢喜,我们相约:下次再来。
人到中年,越发明白,幸福和快乐,其实和钱真的没有多大关系。有钱买不到快乐,真正的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那就是,我觉得此刻我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