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
关于死后灵魂是否存在,看来这个问题罗素先生也是很关注的。也许是因为罗素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吧,对于科学的追求让他坚信“灵魂之说”是荒谬的。我们不太会说石头有灵魂,也不太会说一杯水有灵魂。这就说明,没有生命的东西,我们愿意相信没有灵魂的存在。那人死之后,慢慢也会变为一堆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如果说活着的时候,躯体作为承载灵魂的外在载体,那么死后连这个载体都没有了,灵魂也就不复存在了。
由此,引出自然哲学和价值哲学的讨论,其实就是客观和主观的讨论。客观世界实际上都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意义和价值。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现实世界总是那个样子的,它是不受人的意志所转移的。至于接不接受,那是人类自己的事情。这就是自然哲学告诉我们的。而价值哲学,重点在于价值了。只有人才拥有赋予价值的能力,所以,它是主观的。比如红酒和啤酒,本身都是人制造出来的客观事物,但是可能人会为这两种酒赋予不同的特点和个性,这就是人为加上去的。当然,你可以吃牛排的时候喝啤酒,没人会把你怎么样。另一个问题也可以谈谈,就是关于生命的意义。整个人类都是渺小地球上因为意外才出现的物种,所以,若想找到生命的意义,一定不能向大自然询问,那样是得不到任何答案的。生命的意义(或者生活的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它的。按照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方式活,就可以了。
美好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是由爱唤起,并由知识引导的。“爱”是“美好”的源泉,而“知识”则是“美好”的保障。
这里面的“爱”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欢喜和仁慈。个人认为这应该是翻译的问题,可以先来看看都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欢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欢、吸引之类的意思。比如我们看到美丽的草原,雄壮的河山,辽阔的大海等等景观时,产生的那种情绪。延伸一下,就是看到引起愉悦感的事物时的那种感觉。至于“仁慈”,就是面向的对象不同了,变成了人或者是有生命的东西,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这里面称为“仁慈”有点别扭,但是大致意思就是这样。总结来讲,就是当我们以善待世界(就是爱)为出发点参与到整个世界中去,这个时候,美好的人生就有了一个着力点。
然而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知识来保驾护航。试想一个知识匮乏的人,甚至连保证自己健康生存的能力都不具备,这样的人生可能美好吗!可以把知识当作一种手段,实现我们目标生活的一种手段。而这里面的目标就是我们自己的目标,发自内心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一定不是“应该的目标”。这里就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地方,它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和“应该的目标”之间的区别。何为“应该的目标”?就是别人希望你达到的目标。如果你一直在为别人的期望而努力生活着,这也不算是美好的生活吧。所谓别人,就是除了你之外的所有人!仔细想想自己的目标,然后怀着爱,利用知识努力去达成这样一种目标,你的人生将会变得美好。
至少在作者眼中,生活在知识和爱构筑的社会中,更多欲望会得到满足,仅此而已。
日更挑战地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