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小涵已经入睡,我抱着小嘟嘟在客厅里来回踱步,哄她入睡;大陈感冒了,边泡脚边看电视,电视里女主角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正喋喋不休的抱怨男主角,我轻声说:“生病真好!”
大陈听出了其中的含义,用卫生纸醒醒鼻涕说:“比起生病,我更愿意抱嘟嘟!”
我笑了:“不白在一起生活这么多年,我这点儿小心思在你这就是透明的!”
大陈得意的说:“那是必须的!”
忽然咔嚓一声,只见大陈的洗脚盆周围浸满了水
“快拿墩布,水漫金山了!”我担心惊到小嘟嘟,压低了声音说
大陈赶紧擦擦脚,利索的把洗脚盆端进卫生间,顺便拿来墩布擦干净地上的水,小嘟嘟也顺利的睡着了。
在家庭中,我一直提醒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分理解和隐忍。对于已发生的事情,抱怨不会产生任何改变,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如果我像电视里的女主角一样抱怨满腹,发现大陈把洗脚盆弄坏了,怨声起伏:“这么大个人了,也不知道小心点儿,洗个脚还把盆儿弄坏。”“你怎么回事啊?脚上长钉子啦?”……这样一来,不但洗脚盆坏了,水流了一地,还给大陈心里添了个堵,他没准也会怨声一片:“不就是个盆子吗?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吗!”接下来就是谁也不理谁各揣着一腔闷气睡觉去了。
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过程中,每天除了上班,下班,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日子,几乎每个家庭都会上演夫妻俩互相埋怨的情景,在一方的抱怨中,另一方明明理亏,你抱怨,我烦燥,到头来他不但不为自己的疏忽做任何弥补,反而像受害者一样委屈。所以抱怨只能添乱,不能起到任何改善。
印象里,我老妈就是一个超级超级能抱怨,会抱怨的人,一切不顺她心,不如她意的事儿都能抱怨到我老爸身上。而我老爸又是一个特别隐忍的一个人,于是我们家经常会上演如下图所示的夸张情景。
一次,我们姐几个都回家了,老妈让老爸去买火腿,老爸买了圆火腿回来,老妈就开始抱怨:都说了让买方的,买方的,不听,非得买圆的,怎么那么不听话?(像不像老师批评学生?)我们姐几个帮我爸打圆场:买啥吃啥,你又不去买,别抱怨我爸了,也就是我爸脾气好,不跟你计较!老妈的抱怨声才慢慢降了下来。
或许是对老爸的处境感同身受,所以,结婚后,我一直让自己努力克制住对爱人的抱怨。
生活,不会因你抱怨而改变,你怨或不怨,生活一样;抱怨多了,愁的是自己,苦的还是自己。
我想说的是,不抱怨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习惯,每时每刻你身边发生的任何事都在考验着你,督促你养成不抱怨的好习惯。
对待伴侣不抱怨,对待孩子就更需要这样。
小涵刚上一年级时,一天放学回来,姑姑刚送的保温水壶不见了,爷爷奶奶问她丢在了哪里,一向记性好的小家伙怎么也想不起水壶到底放哪了,也许是第一次丢东西,小涵显得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大家帮她出主意:明天到学校先看自己桌子上有没有,如果没有就去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忙找一找,而且还宽慰她,没事儿,每个人都有记性差的时候,水壶能找回来就找,找不回来就重新买一个。
试想,如果当我们知道小涵的水壶找不到后,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抱怨:“一天天不知道想什么呢?自己的东西都看不好!” “怎么不把你也丢了”……那接下来孩子对把水壶找回来还有信心吗?更让孩子觉得水壶比自己更重要,在家里的存在感大大降低了,类似的事情日积月累,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终究也会变成一个怨声满腹的人。
当孩子最无助的时候,需要的是家人的安慰和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抱怨。现实中,孩子因为家人的抱怨从而说谎,骗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有的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说谎骗人了,惊恐万分,不是哄,就是恐吓,殊不知正是平时生活中你的不良习惯抱怨所引起的。其实孩子都是积极向善的,唯独怕碰上只会抱怨不会给予方法的家长。所以,作为一个明智的家长,在你和爱人,孩子共处的日子里,请把你的抱怨收起来,去发现他们更可爱的一面,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时光不等人,当我们抱怨的时候,美好的时光已经悄悄溜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