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iD | 2017.11.24 | 鲜榨
通常,如果不加思索的话,人们总会以为设计是和“年轻”相关。设计首先进入头脑的是外貌和风采,艺术和思想总是姗姗来迟而且被包裹在外貌和风采之内,艺术和思想与“成熟”、“历练”、“深刻”等词语相关,而与外貌和风采相关的则是像“活力”、“潮流”、“革命”等词语。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将设计和年轻以及年轻设计师相关联,尽管很多人通过媒介了解到诸如建筑设计通常是来自于成熟年长的建筑师,但直觉不会让人们将刺激了他们的感官体验的设计与其背后的成熟年长建筑师立刻关联。
这种感知偏差在工业设计上体现的更加明显,比如看着那些 Apple 产品,如果告诉人们设计这些产品的团队大多数是四五十岁的设计师,会让不少人感到惊讶。
这种惊讶也有另外的形成原因,比如媒体的报道,媒体喜欢将设计同年轻并置,从一些报道中看到,如果一个产品的设计来自一位年轻的设计师,通常会被当作亮点来宣传,不只是对这位年轻设计师天赋和能力的称赞,同样也在暗示这一产品的不凡,至少是出生不凡。媒体喜欢将设计职业从天赋导向的角度去看待,除了能迎合大众口味外,还在于它乐意将对设计的认识停留在外貌和风采之上,让一切变得年轻而具有活力。
还有一个原因来自设计这一行业的发展形态,围绕着以生产力见长的年轻设计师群体,导致了设计师随着年龄增长渐渐从具体的设计工作转移开。另外强调年轻和创新的新创科技企业的风起云涌,也间接影响着设计行业,似乎这一行业是属于年轻人的,站在一些新创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是一个平均年龄四十多岁的团队来为面向年轻人的产品做设计,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我们从设计成就上来看,无论从历史的角度,从当前的设计领域的风潮看,还是去看某个设计师的发展历程,会发现起着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成熟年长之后,那么是否可以说设计是属于年长一代呢?
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再去调查这些设计师的年轻时代,也非等闲,而且可以看出从年轻到年长,有着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有的年长时代的成就可以从年轻时代中看到萌生的迹象,所以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发展这个过程,因为没有什么是能够凭空而生的。
那么 25 岁的设计与 45 岁设计的差别在哪里?
年龄在这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要素,所以无法得出 45 岁的设计一定比 25 岁的设计好的结论,亦即是说设计师并非是一个越陈越香的职业。设计这一行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之所以围绕着以生产力见长的年轻设计师,是因为当年轻设计师逐渐变成年长设计师时,大多数自己在凋零,没有将自己拥有的时间上的优势转化为能力上的优势,如果说发觉自己今年与去年并无多少进步时,或许就有面临调零的危险了。
45 岁的设计师比 25 岁的设计师具有更多的经验,经验往往是一个自然的累积过程,尽管努力和不努力的设计师各自积累的经验会有较大的差异,但经验的差别并不足以用来区分设计师优秀与否,所以如果一位 45 岁的设计师与 25 岁的设计师相比如果只有更丰富的经验,那么他的成长也就仅仅依赖与年龄的自然增长。而我们通常说到的设计经验,诸如制造相关的知识,对工艺的掌握,以及一些问题的成熟解决方案等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共的设计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虽是必要,但不具竞争力。
25 岁的设计师具有的优势就是创新的动力,而且这种创新来自于那种初识世界的冲动。但目前我们的设计教育以及职业需求,往往在要求一位 25 岁的设计师要像 45 岁一样,要求他的设计甚至包括作品的呈现方式,同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样板具有一样的完成度,从这样的角度来评判设计,一个设计的是否“好看”远胜于那些不成熟且有生命力的创新想法,而经过如此要求筛选出的设计师走向他的 45 岁必将依赖于经验的积累。
设计师从 25 岁走向 45 岁不能仅靠年龄的自然增长,以及相应的一些经验积累,他必须经历成长和蜕变,而且这种成长和蜕变的过程也是持续的,而非一蹴而就。
设计师的成长和蜕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突变的台阶式进步,另外一种是连续的渐增式进步,如果拿建筑师来类比的话,第一种就像是 Louis Kahn,第二种就像是 Álvaro Siza,又或前者是 Le Corbusier 后者是 Mies van der Rohe。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这种进步来自于对自我和外界的再度认知,一个批判性思考的过程。
Charles Eames 在 1949 年写给学生的建议中,说到:“艺术不是你应用到作品上的东西,艺术是你做事的方式,以及来自于对待你设计的态度。”相类似的,Apple 差不多 20 多年一起工作的稳固的设计团队,其优秀并非来自于积累了多少的知识和经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随着产品的发布都可以被外界知晓,无法被外界效仿的就是做事的方式,就是 Eames 所说的艺术,实作的艺术。
25 岁的设计师,他的优秀可能来自于他只有 25 岁,而 45 岁设计师的优秀,肯定不是来自于他已经 45 岁了。
Hi-iD | 2017.11.24 | 鲜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