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翁出场前,来看看他家族,他爹。
对比之下,奸臣这种特产,很难从出身界定的。
八月十六是中秋,别处心裁历史悠。
史相家筵民效仿,明州佳节异中州。
这首诗写的是浙江宁波中秋节的由来,与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为八月十五不同是,宁波的中秋节在第二天,八月十六。
这种差异的创始者,便是第三句中的“史相”史浩。
南宋时期,宁波人史浩一手将其家族族打造成当朝的名门望族,以至于整个南宋朝堂的要职几乎被其家族垄断,几百年后这份辉煌被还被记载于当地的地方志里:“一门三宰相,四世二封王,五尚书,十二公侯,七十二进士”。
相传,当时已身为宰相的史浩具有浓郁的乡土情结,每年都要从首都临安(现杭州)赶回家乡宁波与母亲及族人们过中秋节,恰巧有一年回乡途中遭遇暴雨,车马难行,便夜宿绍兴,等赶到家时,已是八月十六日。
族人们得知原委后一经商议,便将中秋的团圆饭改在当天,此后竟约定成俗,一经推广后成了宁波中秋节的另一特色。
这波操作类似于现代社会的流行的明星效应,公众人物一个不经意的失误都能引得万千人的效仿,史浩及其家族也正是由于这份尊荣,成为了江南数百年不朽的传奇。
01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38岁的史浩中进士,同年被授于国子监博士,正式跻身为南宋朝堂的上层公务员。
而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一名寒门子弟。
由于靖康之变后,大批中原人士南迁,史家祖上的那点积蓄被流民洗劫一空,到了史浩这一代,只能以耕田纺织为生。
物质的窘迫并没有阻挡这个乡村少年求知的渴望,史浩常常在劳作之余苦读诗书,妥妥的一名励志学霸,加上他平日里孝敬亲友,因此在地方颇有贤名。
读书改变视野,知识改变命运,任何时代都是人生值得坚持的信条。
步入权力中枢后的史浩混的如鱼得水,论年纪,史浩只比上司宋高宗赵构大一岁,论经历,两人又都遭遇过金兵入侵后仓皇南渡的颠簸,因此言谈之间颇为交心。
由于此前赵构唯一的儿子,三岁的元懿太子在战乱中夭折,此后赵构在后宫耕耘多年,膝下仍无子嗣,眼看即将迈入不惑之年,诞下皇子的愿望变得越来越渺茫。
基于这样的现实,史浩在私下的一次交谈中建议赵构早立太子,已定民心,言辞入理,赵构听闻后沉默不语。
按理说,立太子为皇家要事,绝不容许外臣干涉,纵观古今,但凡插手皇储的朝臣,鲜有善终者。
然而,由于史浩不过是一介文人,难以掀起大风大浪,再加上出于对这位知心下属的信任,赵构并未深究。
因为历经多年的经营,南宋的半壁江山日渐稳固,如何选定合适的继承人,复兴这座残存的帝国,赵构一直犹豫不决,史浩的这次建言,不过是将这个话题再一次摆到了议程。
02
早在十二年前,即公元1132年,赵构迫于朝臣的呼吁,从民间选了两名年纪合适的皇族幼童作为养子,只是当时他正值青壮,自认为还有可能生下皇子,因此这两名养子只是作为备用人选被象征性的授于爵位,而册封太子一事一直被搁置不提。
两名养子年纪相仿,一位是恩平王赵伯玖,另一位是普安王赵伯琮,赵伯玖相貌堂堂,面带富贵,深得赵构生母为太后的欢心,赵伯玖体态羸弱,寡言少语,但胜在沉稳,且遵循礼法,一时间令赵构难以抉择。
于是史浩看准时机提议道:“普安、恩平二王,宜择其一,以系天下所望”,可至于选择哪一位作为继承人,二人心里都没有主见。
既然不能表决,那就让他们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吧,两位皇子都到了读书的年纪,赵构便任命史浩为王府教授,专职为两位皇子授课。时光荏苒,很快,赵构给出了他们第一道考题:规定期限内,两人各献上五百本亲手抄写的《兰亭序》。
《兰亭序》原为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酒后的神作,全文共324字,手抄并非难事,不过五百本就要超过16万字,因为要献给皇上,字迹当然不能潦草,也不能找人代笔,史浩心里明白:赵构此举,意在检验二人的定力和执行力。
就劝说二王:君父之命不不可不敬从。赶紧的,快些写吧。
等到了交验那天,恩平王赵伯玖一字未写,普安王赵伯琮还超额完成任务了,足足交献了七百本,二人优劣立下高判。
赵构与史浩相视一笑。
不过选定皇位继承人并不能以老实听话为唯一条件,如若遇到类似隋炀帝杨广那种善于伪装的皇子,岂不贻害江山?
事关大宋上百年的基业,储君的德行才是江山社稷的根本。
于是,赵构放出了了一个很损的大招。
03
时光荏苒,又过去了十余年,两个孩子已长成了青年,南宋政权在风雨飘摇中日渐稳固,已过天命之年的的赵构也萌生退意,于是,新一轮的考核又在暗中筹划了。
几乎同一时间,二人都突然接到了赵构的赏赐。
这赏赐不是财物,也不是爵位,而是二十名绝色美人,两人各分得十名。
这波操作自然逃不过史浩的心思,尽管赵伯玖在此前的比赛中已经输了一轮,但为了公平,史浩还是尽到了作为老师的责任,他严肃的告诫二人:“是皆平日供事上前者,以庶母之礼礼之,不亦善乎?”
但赵伯玖没想到这么多,他本性好色,这波操作正好遂了心愿,差点就笑出声来:父皇,看来还是你最懂我!不由分说,当夜就命美人陪宿,什么告诫,统统见鬼去吧,哪有这春宵暖帐快活!
而生性谨慎的赵伯琮则听从老师的话去做了,此后每日依旧诵经骑射,虽然与她们同居一处,却不敢越雷池半步。
三个月后,赵构命稳婆为二十名美人体检,结果显示,赵伯玖名下的十名美人亦非处女之身,而赵伯琮名下的美人,依然清白如玉。
事已至此,关于继承人的选定,赵构有了自己的抉择:立赵伯琮为皇太子,并且依据祖制,将其改名赵昚。
随后宋高宗让位于赵昚,自己则当了二十多年养尊处优的太上皇,至于那位竞争者赵伯玖,被赶出皇宫后再无消息。
面对诱惑,太多的人只寻求得到的快感,却忽略了自身是否能承担背后的代价。
04
赵昚在老师史浩的教诲下,登基后对养父赵构也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孝顺,朝政上励精图治,重视民生,整顿吏治,军事上不仅为蒙冤的岳飞平反,还一度锐意收复中原,最终由于多方掣肘,未能如愿。在他的治理下,尽管南宋偏安一隅,但整体社会稳定,经济蓬勃,取得了“乾淳之治”的局面。
这样的成绩,连敌国元朝在后来在修史时,也不禁由衷赞叹:称宋孝宗的品行“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中国的历史中往往会有这样令人诧异的一幕;父子间的基因传承往往大相径庭,譬如唐太宗李世民英武一世,却生得李治这样懦弱不堪的朽物,这一神奇的现象,到了史浩这里又重演了。
史浩为人宽厚,一生历经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五朝,晚年从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休,还被授予太师的称号,八十九岁在自家府邸里寿终正寝。
我们的主人翁要在他爹的光辉下登场了。
近乎完美仕途典范的史浩,并未被后人所熟知。
究其缘由,在于史浩有一个奸恶到令人发指的儿子:史弥远。
在坑爹界里,史弥远算得上是货真价实的鼻祖,正是由于他一系列祸国殃民的恶行,将老爹多年积攒起来的好名声挥霍的荡然无存。
对于那些自幼浸润了儒家思想的读书人而言,名声无疑是人生最重要的资产。
只可惜,提起南宋史姓的人物,很少有人能想到德高望重的史浩,更多人第一反应便是那个与秦桧齐名的奸相史弥远。
05
官二代的史弥远,年轻时并没有沾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相反他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十八岁铨试第一,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
史弥远的政治生命是从父亲史浩死后才开始的,由于心思活络善于钻营,短短十年间,他就从八品小官升至三品大员,权力逐渐膨化了他的野心,也由此拉开了南宋灭亡的序幕。
史弥远一向主张与金军议和,这与当时的宰相韩侂胄积极主战的思想背道而驰,但这个韩侂胄志大才疏,刚愎自用,针对金军筹划已久的“开禧北伐”最后落得惨败。
史弥远为了铲除异己,借此机会伪造圣旨宣韩侂胄进宫议事,暗中派人将他刺杀,并割下了脑袋遣使送予金国。
韩侂胄的祖上乃是北宋名将韩琦,可怜忠良之后,竟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由于当时在位的宁宗皇帝年幼,史弥远宣称韩侂胄暴病身亡,然后改年号为“嘉定”。
同年三月,史弥远掌握宰相大权,一上位后就恢复了秦桧的爵位和谥号,积极奉行降金乞和的政策。
在史弥远的指引下,南宋与金国签订了宋金史上最为屈辱的嘉定和议:由金宋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由20万增加至30万,另加犒军银300万两。
如此卖国行径,引得朝野一阵痛骂。
当朝太学博士真德秀就公然说道:金人欲多岁币之数,而吾亦曰可增;金人欲得奸人(指韩侂胄)之首,而吾亦曰可与;至于往来之称谓、犒军之金帛,根括归朝流徙之民,承命惟谨,曾无留难…
诛杀韩侂胄之后,史弥远大肆清除主战派官员,推荐了一批软骨头入朝为官,从此朝政败坏,光复中原只能成为泡影了。
和父亲史浩一样,在皇位继承人的选定上, 史弥远也遇到了同样的选择,但显然他缺乏父亲那样的心胸和智慧,由此上演了擅权废立的戏码。
06
宋宁宗膝下无子,为了国本大计,将嗣沂王之后的赵贵和立为皇子。赵贵和对史弥远专权卖国极素有耳闻,这个冲动冒失的孩子多次放言:有朝一日登基,一定要灭了史弥远这个奸贼!
自知作恶多段的史弥远闻讯后惶惶不可终日,他借口嗣沂王的后辈里只有赵贵和一人,如今他已贵为太子,提议再在民间寻得一位合适年纪的孩子为嗣沂王延续香火,宋宁宗应允。
史弥远多方寻找,最后在浙西一带寻得一位宗室子弟赵贵诚,将他带回住处,任命自己的亲信悉心教导,教授各项宫中礼节,只为实现他心中那暗藏已久的阴谋。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农历八月,宋宁宗奄奄一息,史弥远嗅到了机会。他一方面让赵贵诚做好即位的准备,一方面将负责拟制圣旨的官员隔离在宫外,再令亲信暗中拟制了三份圣旨。
其一:立赵贵诚为皇子。
其二:进封赵贵诚为武泰军节度使,封为成国公,为了以伪作真,史弥远指使史官将两道诏书的时间有意前移四天,造成将赵贵诚立为皇子是宁宗决策的假象。
其三:皇子赵贵和封济阳郡王,出判宁国府。
当夜,宋宗宁驾崩,史弥远又威逼杨皇后,拟制圣旨让赵贵诚即位,否则全族性命不保,杨皇后深知史弥远的手段,只得屈服。
数日后,赵贵诚即位,史称宋理宗,原储君人选赵贵和被送到湖州监管起来,后来史弥远派心腹将其毒杀,为了斩草除根,连同他年幼的儿子也一并害死。
史弥远两朝擅权达二十六年,独揽朝政,对外屈膝求和,对内他大量印刷交子(纸币),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虽然宋理宗后来亲政后采取了一些弥补措施,但帝国被史弥远折腾的千疮百孔,国家财政濒临破产,南宋的半壁江山已是风雨飘摇了。
宋理宗即位六年后,南宋巨奸史弥远无疾而终,享年七十岁,他没能继承父亲的品德,倒是继承了父亲的长寿基因。
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曾经说过:“教育是使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是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人的人化的过程。”
就如一代帝师史浩,能将学生培养成南宋最贤明的君王,其个人品行能力自然无懈可击,可就是这么一位成功的教育先贤,也同时养育了南宋最奸恶的佞臣,如此天差地别,着实令后人为之喟叹…
奸臣不问出身,老鼠屎可在仓、可在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