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兵法》这本书主要讲民营企业中,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将企业做大做强。作者陈少峰,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管理哲学和文化产业。
本书最大的亮点是看问题的角度独特、思想深刻,比如对于有些商学院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独特的、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作者认为这违背逻辑和常识,因为如果企业真有了这样的“核心竞争力”,那不是可以靠着“独特优势吃它一辈子,永远不会倒闭”?对于“规模效益”,作者提出“很多情况下,规模不仅没有效益,而且还有风险”,可谓一针见血。
洞见源于作者的哲学研究背景,可以从更深层次认识把握问题。书中主要讲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但从哲学辩证角度思考的在经营管理中需重点把握好的几对关系更具本质性。
1.远与近
作者指出“平衡好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一直是很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课题”,并认为“对于企业家来说,未来比现在更重要,怎么结束比怎么开始更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远期目标比近期目标更重要。
作者的观点主要是针对要做大做强的企业,此时企业处于比较好的发展环境,现实威胁不大,未来的潜力更值得开发,这时要用更多精力考虑未来发展,而不是仅限于当下小富即足。
然而,现实很骨感、很残酷,很多企业往往还挣扎在生死线上,近期目标实现尚且举步维艰,何谈长期目标?企业濒临倒闭的紧要关头,首要的是想方设法度过当前难关,远大的宏伟目标只能暂时往后放一放。
最近一段,疫情之下,多少中小企业都在思考如何熬过今天,因为今天撑不住,明天肯定不属于自己。为了活下去,有的企业不得不采取降薪、裁员等措施,这自然并非长久之计,但非常时期当用权益之法。毕竟,当开源难做到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节流。
2.虚与实
什么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虚与实?“实”,比较好理解,就是利益。而对于“虚”,作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务虚”,而企业文化建设又主要分为核心价值和品牌两个方面,而且“实优先,虚重要”。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够盈利是第一位的,这就是“实优先”,然而“虚”为什么重要呢?
作者是从企业中人与钱的关系来论述的,他认为人比钱重要,因为“人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资本的作用”,而企业中,“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就是人文管理”,具体讲就是做好企业文化。
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日本企业的竞争的快速增强,于是许多学者对日本企业的管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众多研究者中,美国麻省理工斯隆学院教授艾德佳·沙因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概念,并对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认为组织文化由以下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
①物质层: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
②支持性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质量意识、指导哲学等;
③基本的潜意识假定:潜意识的、暗默的一些信仰、知觉、思想、感觉等。
按照沙因的理论,本书作者关注的是企业组织文化中的第二个层面,即支持性价值观,对内是核心价值,对外则是品牌。
关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现在有了基本共识,但是应该建立怎样的企业文化、怎样建立是个问题,对此书中给出了建立核心价值的7种方法和树立品牌的5要素、核心价值制度化的3个层次和品牌传播管理的注意事项,操作性比较强。
3.原则与灵活
作者认为,“原则性问题必须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来看待”,“原则是核心标准,所以是不能灵活处理的;可以灵活处理的事情都是与原则无关或者不冲突的部分”。
书中还举了个例子说明:
有一个跨国零售企业的价值观中,有个原则就是不能进行商业贿赂,包括请客吃饭。可是,在中国,请客吃饭有时是商务礼仪,而不是商业贿赂。对此,这个原则的具体内容应调整,比如多大范围的请客吃饭,同时,处理时也不能破坏原则,比如不能送钱或送多少钱以上的礼品。
由此可见,原则是集高线和底线于一体,既有倡导性,又有禁止性,而灵活就在于对禁止性周边的把握。
比如,2016年阿里巴巴的月饼门事件,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当年,阿里为满足员工需求,将发完每人一盒的余量月饼在内网上以成本价销售,而竟然有四名阿里程序员秀炫技,编写脚本程序多刷了124盒月饼。后来,阿里为了维护企业文化,决定将这四名员工开除。
有人说,这种处罚太重。然而,了解阿里文化的都知道,他们有“六脉神剑”,其中一条就是“诚信”。4个人为了以成本价多刷到一些限量版的月饼,编写黑客程序,这就是作弊。在阿里的通报中,严正指出“安全部小二作为平台规则的捍卫者,使用工具作弊触及了诚信红线”。
最后,对本书吐点儿槽。全书共分12章,是所谓的“十二条商规”,名字比较凝练,但是每一章的语言有些啰嗦,而且还夹杂了访谈录、其他人写的短文,让本书的专业性大大折扣。最为奇葩的是,本书后半部分是一部小说,可能作者想秀一下文笔,也可能怕哲学语言太过枯燥,但是在相对专业的书中加上这么一部小说,着实有狗尾续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