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里,我最服两个,一个是拍男人的杜琪峰,一个是拍女人的许鞍华。
她的电影里,女主角是叶德娴,鲍起静,汤唯,梅艳芳,吴君如,斯琴高娃,每一个拿出来,都是一段故事。她拍过张爱玲和萧红的小说,拍女人四十,拍桃姐,每一个人物里,都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这一次,她找来了周迅,一个眼神就是一部戏的周迅。
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这部《明月几时有》很应景,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香港一位中共女游击队长方姑的故事。不同于一般的战争片,讲的是场面和气势,她的电影里,功夫都在细处,有一种不动声色又能震荡内心的冲击,特别的表现角度,又十分接地气。
一上来,电影就是满满的家常味道,方母给茅盾夫妻俩送吃的,在清贫的战争年代,依然保存一份过日子的底色。矛盾邹韬奋逃到船上,第一回场景就是一桌子人团聚在一起吃饭,好不容易逃离战区的艰辛和紧张终于在一碗碗滚烫的热菜中化成一份安心和踏实。方姑和母亲在一起等李锦荣,桌上几盘小菜,扣着碟子,她心急,把盘子掀开看一眼,有肉,就放心地笑了。李锦荣和日本人在一起,一边烤肉片,一边谈着危险的话题,他懂得用食物去征服一个人的胃,也知道用心去换取一份信任。他们是踩着地雷行走的地下党员,他们也是不忘生活本色的寻常百姓。
不仅是吃,还有穿。方姑表姐要结婚了,母亲让她一定要去,看到她穿着特别朴素的一件裙子,很诧异:你就穿这个去吗。方姑笑,对,我就穿这个,你穿的好看点。表姐说,终于把自己嫁了,也算是找个依靠了,战争年代,能安定下来,一桩心事就了了。问方姑,她还是笑,分手了,各走各的路。
日本人打过来的时候,婚礼正在热闹的办着。一转眼房子被炸了,人人四处逃命,只有方姑跑到窗前,她望着满天的战斗机,一丝愁云浮上眉头。就是那个时候,她下决心要去做一些事情。没有惨绝人寰的爆炸场面,一个血腥的镜头也没有,有的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性在那个时候的觉醒——昏暗的天空取代了轰隆隆的枪声,世界在那个时候很安静,我们穿过层层哭喊连天,最后拨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动荡的时代下,一个人的坚定内心,这个瞬间,一下犹如一拳塞中胸口,让人涌起泪水。这是许鞍华的良苦用心。
她拍感情,一样很克制。她自己是不婚族,70岁了仍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她说三十岁的时候也想过结婚,也觉得婚姻是很幸福的事情,但后来觉得自己不适合照顾人,也不适合被人照顾,就这样过下来了。这份淡然,放在电影里也是刚刚好的温度。
方姑和李锦荣,一开始被革命的洪水分开了,因为方母被抓,他们在一个深夜的河边,再次遇见。他来就是为了告诉她,要赶紧去救母亲,他不放心她,怕被发现又急着要走。他要走的时候,她说,你要保重,他和她隔着一米远,告诉她,
我怕有人跟踪我,我就不过去抱你了。
方姑听了,泪意涌上来。
那个黑暗的年代,让相爱的人不能爱,让亲爱的人不能见。她和他,为了那个胜利的信念,早已不再是自己。
方姑知道自己不可能救出母亲,她在牢房外,虽然内心焦灼,却问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如果救援失败,是不是整个中队就全军覆没了。
这样的冷静让人十分震动。她心里有答案,她只是后悔如果不告诉母亲自己加入中队,就好了,可惜没有如果,可惜她没有更好的选择。她能做的,仅仅是走在那晚回去的路上,忽然蹲了下来,默默的哭。撕心裂肺的疼,不是发了疯似的不能自已,而是明明很苦,却必须要压抑和克制。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刘黑仔要离开,去做最后的拼命。他们可能再也也不能见面。在那个晚上,他们告别,方姑说,我今年二十三,原名孔秀芳,别人都叫我方姑。如果胜利了,请记得来找我。
挥手。
八十年后,维多利亚港湾两岸,已是一个新的香港。
许鞍华是有情怀的,所以电影中她安排了梁家辉这个角色,用一位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的回忆,揭开尘封的往事,这也是每一个香港人的往事。
电影中,母亲曾劝说方姑,你呀你,为什么非要去搞这个,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啊。
可方姑只是淡淡的说,妈,要是都像你这么想,那胜利哪一天才来呀。
这是一个革命女战士的风骨,也是许鞍华的风骨。
是一份清冷的月光,照亮了后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