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一年到头能让我扳着指头数着日子盼着的节日一共有三个:春节、端午、中秋。
那时端午节并不单独放假的,盼端午节无非是盼着一个解馋的理由。
在我们河南,以前过端午节吃粽子的人家并不多,属于端午的节日食品是油馍头和炸菜角。
油馍头是一种类似老式油条的食品,面比较多,我不太喜欢,但是很喜欢吃菜角。
记忆中,姥姥曾经是把烫好的面分成剂子,沾着油擀成薄皮,然后从中间切开,这就是两个菜角的皮儿。一张皮子拿在手里像半个月亮,还带着烫面的温度。先对折,在皮子的短边上捏出漂亮的褶子,一个漏斗型的角就出来了,填进去用韭菜、鸡蛋、豆腐、酱粉条拌好的喷香的馅儿,再把另一条边捏紧,菜角就包好了。
包好的菜角像一顶顶小尖帽,整齐地排列在案板上,待到锅里油温升上来就一个一个地放进去炸了。翻腾的油花不一会儿就把菜角的外皮儿炸成了金黄色,韭菜和着粉条的香味也飘出锅来。
儿时记忆中端午的味道,是伴着油香、菜香配着熬得火候正好的稀粥搭着小酱瓜、小咸菜的味道。
后来,我们家也包粽子。把泡好的糯米和蜜枣、甜豆沙、葡萄干一起裹在煮过洗净的粽叶里,还没吃就闻到了一股清甜的香味。
结婚后,婆婆是个爱生活的勤快人,每年还没到端午的时候就早早买好糯米和蜜枣之类,煮好粽叶就动手包粽子。粽子一包就包很多个,除了我们家自己吃之外还要给亲戚朋友邻居送一些。
由于粽子包的多,煮的时候就成了一件大事——每每需要祭出我家最大的蒸锅,还总是得分两三锅来煮。红线缠绕的是豆沙的,白线捆着的是蜜枣的,草绳扎着的是八宝的。粽子在锅里煮着,宝贝女儿就嘟着小胖脸眼巴巴地看着我和婆婆包下一锅粽子,顺便帮点倒忙。我会爱怜地往她的小嘴里塞一瓣蜜枣喂一勺豆沙,女儿就满足地笑了,这大概就是她童年里端午的味道吧。
由于我和婆婆的颈椎腰椎都不好,包粽子的时候一包就得忙活好几个小时,老公这没良心的前两天在家里叫嚷不让再多包了,说如果要赠送亲友可以去买。那一瞬,我看见婆婆的眼里竟然闪过了一丝委屈。今天放学回家,看到婆婆还是自己在包粽子,一如既往地包了好多,满屋子飘着粽子的清香。我知道,婆婆包的不仅仅是粽子,那是老人家心里的端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