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做哪些事可以提升生活品质呢?
一个高赞的回答是:定期扔东西。
为什么是扔东西?
我想,可能是因为,扔掉的不仅是堆砌如山的杂物,更是你的欲望与杂念。
日本当红博主佐佐木文雄的房间非常简单,只拥有三件衬衫、四条裤子、四双袜子以及其它零散的一些物件。
他曾经是热情的书籍、CD和DVD收藏者,几年前,他厌倦了紧跟潮流,加入了日本越来越庞大的“极简主义”阵营。
极简主义者相信“少即是多”,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他们通过大幅度减少他们拥有的物品,来为自己减压。
然而,扔东西对普通人来说,却并不简单。
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房间很乱,东西很多,但看看哪个都舍不得扔。
其实,这是因为你有“心魔”。
因为能够改变自己、驱动自己的,只有你的心。即使你有几百、几千种方法和技巧,但如果心态调整不好,也永远不可能做到。
1.戒掉“扔”的负罪感
想必大家一定会有一些需要扔掉的东西,但很多人可能对扔东西这件事有负罪感,认为扔东西是浪费的表现。
那我们真的需要为“扔”而感到愧疚吗?
实际上,人和物的关系,跟人和人是一样的。
我们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能陪伴我们一生,比如父母、爱人、儿女,但有些人和我们的关系,却只能维持一段时间。
比如小学的同学和老师,只能在小学那几年陪伴我们,在那段时间一起学习。但只要一毕业或者一换班,我们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保持密切联系。
在毕业的时候,大家肯定都会舍不得吧!但其实人生就是由一系列的“邂逅”与“离别”组成的。
我们不可能和自己接触到的每个人打一辈子交道,那分离时,你有没有负罪感呢?
既然与人的无数次分离,并没有负罪感,那换作物,为什么就不行呢?
人和人,人和物,其实都要讲究缘分。缘分到了,对的人、对的物自然会出现。
“这个东西和我有缘,陪伴我很多年了,但是现在真的用不上它,也不需要了,所以要和它‘分手’。”这是理所当然,大家大可以勇敢地抛弃负罪感,加油!
2.扔掉“说不定哪天会用到”的东西
在整理东西时,折磨人的另一个小魔鬼,就是:“这东西不能扔,说不定哪天会用到呢……”
但事实证明,以为会用到的东西,大多数都默默地待在屋子里。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呢?
一是因为,潜意识想避免“需要它,却找不到”的局面。
人类是一种力争维持常态的生物。
在寒冬,我们的身体会发抖,以提升体温;在烈日,我们的身体会出汗,以降低体温。根据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以维持稳定的身体状态,是人类的本能。
而这种本能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除非目前所处的情境非常差,否则我们都会尽可能维持原状。
因为变化一旦发生,可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朝坏的方向发展。人类本质上就是一种惧怕变化的生物。
然而,需要它的那一天到来的概率有多大呢?
密歇根大学曾经就“担忧的合理性”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人的担忧有60%是毫无根据的,有20%与无法改变的过去有关,有10%是完全没有影响力的,还有5%是模模糊糊、并不明确的担忧。最后的5%才与真有可能发生的担忧有关。
所以,这种担忧成真的可能性真的非常低,我们更应该重视当下。
二是因为,有些人真的经历过需要却找不到的“那一天”。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过找东西却找不到经历的人,虽然知道再次经历“那一天”的概率很低,却还是在为“那一天”的到来惴惴不安。
这是“期待性焦虑”在作祟。
所谓期待性焦虑,就是想象可能发生的糟糕情况,并为此感到焦虑。经历过这种糟糕情况的人,更容易产生期待性焦虑。
在原始时代,人们会牢牢记住痛苦的经历,防止自己遭遇生命危险。
吃了那棵树的果子会肚子疼;被那种虫子咬会非常疼;前面是悬崖,很危险;这片森林里有老虎……
这些伴随消极情感的经历,会给我们留下分外深刻的印象;而愉快的经历就算忘记了,也不会对我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那些经历过“那一天”的人,也正是因为对这种感觉难以忘怀,所以才很难痛下决心把不需要的物品扔掉,以防止再次经历类似糟糕的感受。
但是,大家仔细回忆一下,便可以知道,当我们决定扔掉某件物品的时候,一定因为它有让你不满意的地方,或许是不好用,或许是太重……
如果真的有一天会再次用到它,可以再重新买一件满足你要求的东西!
当你果断扔掉东西后,发现生活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这样的经历积累得越多,越不容易被担忧所束缚。“扔东西”时,自然就不会纠结了。
3.忽略购买时所花出去的钱
另一个让我们有所顾忌的是:“这件东西买它花了好多钱,我要是把它扔了,不就是糟蹋了买东西时花的钱吗?”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它指的是已经发生了的、无法收回的费用。
在进行决策时,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未来的费用与效应,而不是绝不可能收回的费用(沉没成本)。
然而,我们很难意识到沉没成本的存在,因为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花错了钱。
比如,上周我去看电影《上海堡垒》,看了几分钟后,就发现这部片子让我昏昏欲睡。如果换了你,你会继续留下来看,还是马上走人呢?
这时候大家必须明白,无论看不看这部电影,你的票钱都收不回来了,而继续看一部自己不喜欢的电影,有可能会在电影院睡着,这无异于浪费时间,对你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整理物品。
如果你买了一件很贵的大衣,但买来后不喜欢,很久都没有穿过,挂在衣柜里只是占地方,而如果处理掉,衣柜会变得整洁。然而你又心疼当初为它花的钱,便会劝自己:“当初买它花了那么多钱,还是留下吧。”
孰不知,把穿不到、不喜欢的衣服放在衣柜,不仅存放需要空间,保养也需要成本。
而且如果你有这种思维,你会用这种借口,留下好多物品,最后的结果,就是房间依然乱糟糟。
其实这是一道选择题,而且只有两个选项:
①留下物品→花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房间乱七八糟
②把物品处理掉→花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房间整洁有序
如果你不能做到二选一,只能说明你并不是因为舍不得花钱,而是不想做出取舍的决定。
如果实在害怕做出这种决定,那就从身边无光痛痒的东西开始整理吧。只要慢慢尝到了整理的甜头,取舍时才会渐渐地变痛快。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相信我,大道至简,只有学会了断舍离,学会了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品质才会有质的飞跃!
让我们一起,鼓起勇气,戒掉“心魔”,开始“扔”吧!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