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的吴念真
总觉得买书就要买那些经典的,初读的感受也许过几年再读时会觉得不以为然。但阅读时各种情绪各种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也是人生中的趣事。每每我都不亦乐乎的重读那些初读时就惊为天人的好作品。也每每收获颇丰。
吴念真在2012年再版的《这些人,那些事》便是我再次阅读的经典之作。
吴念真是个剧作人。力推他的文案写的很到位:“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为你说他的故事,台湾的故事”果然这本书,用了很温柔却不失真性情的台湾人特有的腔调,娓娓道来他人生中最浓烈,最难忘,最有趣的人和事。初读的时候被书中的文章带进了作者的情绪里,强烈的代入感让人欲罢不能。真真是了不得的剧作家,5次金马的最佳剧作果然不是白给的。用词造句,文章的铺垫和抖包袱的幽默自嘲,颇有大家的风范。套用“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句式来说的话,就是“厉害作家的文风都是相似的,网红作家的博成名各有各的不同。
当然好的作品也会有好的编辑。再次阅读的时候,很仔细的看了这本书的编排,最开始的几篇文章写的是亲情。后来的一章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人文的那种,再后来就是友情,爱情,以及最后那些不归类却有意义人和事,很好的应了书名《这些人那些事》。也让阅读者在这样的顺序里循循渐进。
如果一定要说我觉得很好的文章,那便是作者写的自己对父亲的感情的文章。我没有阅读过太多男人写自己父亲的文章,印象最深的还是写作营里二手烟写的与父亲之间的那些事,很质朴很有意境。
吴念真却不是,在写自己父亲的时候,总让我隐隐觉得这就是个大男孩对父亲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意,挥挥洒洒在文章中的每个角落,如细细涓流。比如他先铺垫与父亲相处时的情境“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又写父亲下了夜班看见自己睡觉得位置不对,(便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父亲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最后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明明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明明只是写的他的感受,但是呈现出来的却很有画面感,似乎还有引人共鸣的感觉。我也好像回到儿时,父亲把我抱起来重新把床铺一遍,在把我放在上面盖好被子的场景里面。后来他又写到(喜欢父亲上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的来自父亲的拥抱)这又要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啊。中国人对亲情的渴望从来就是这么含蓄。更别说是父子之间那种不好意思的表达,被这极具生活化的事情暴露无遗,也使得回忆微甜却恒久。最后,作者又写到去看意外受伤的父亲,父亲心里高兴,却不说。带着他去看了夜场的电影。作者没有说与父亲看电影中说了什么话,走过什么路,吃过什么东西,只是说看了一部纪录片电影,名字是什么,导演是谁。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写到“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现在,还不时在我脑袋里播放着。”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的泪点,眼眶一下就湿润了。对父亲的思念通过对最后亲近的时光的怀念而得以延续。这样的深情如果用直白的话语表达。失了含蓄,丢了意境。刚刚好他的表达无懈可击。
最后,我引用作者序言里的话来结束我的文章(记得你们、记得那些事,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也许我们和金马获奖编剧的差别就在于是否用心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