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德】荷尔德林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德】荷尔德林《远景》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图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小说《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其实,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差不多已是贫病交加而又居无定所,他只是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而为了避免被异化,因此他呼唤人们需要寻找回家之路。
“当生命充满艰辛,人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德】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开始自己的阐释:“‘…… 人诗意地栖居……’。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好像还勉强过得去。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在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挠。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日的栖居也因劳作而备受折磨,因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因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惘……”
他接着写道:“这一诗句说的是人之栖居。它并非描绘今天的栖居状况。它首先并没有断言,栖居意味着占用住宅。它也没有说,诗意完全表现在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中……进一步讲,也许两者相互包容,也就是说,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如果我们真的如此推断,那么,我们就必得从本质上去思考栖居和作诗。如果我们并不回避这一点,就要从栖居方面来思考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之生存……”
最后的结论是:“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的非诗意栖居,以及我们何以非诗意地栖居。只有当我们保持着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转折是否以及何时在我们这里出现。只有当我们严肃对待诗意时,我们才能向自己证明,我们的所作所为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对这一转折作出贡献……”
感谢海德格尔,他以浪漫哲学家的情怀,诗化地解析荷尔德林这句诗,加之海德格尔在世界思想史与哲学史上的地位,使得这句诗能够为世人所知,也正是由于海德格尔夺目的光辉,反而遮住了这首诗的原创者;荷尔德林从被忽视到被发现,也是因为海德格尔的阐释与推广。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艺术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
长按赞赏码,感谢您的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