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是看到半杯水时认为它是半满,或总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或是习惯性地期待现实中的问题能像好莱坞电影一样有圆满的结局。 —— 马丁·赛格利曼
当我们某天身处沙漠饥渴难耐时,发现包里还有半瓶水。这时,乐观的人会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而悲观的人则会说:“完了,只有半瓶水。”从这个简单的问题,便能大致推断出我们是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
很多人会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有的人是天生的乐观派,而有的人则是天生的悲剧代表。大多数人也有一个误区:性格是由遗传决定的,性格是不能更改的。
马丁·赛格利曼博士则明确指出,虽然乐观有一部分(<75%)可以遗传,但并不表示乐观基因一定存在。多次的成功会使孩子习得乐观。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在成功之后继续成功。
可能你不知道马丁·赛格利曼,但你一定听说过习得性无助。(简单来说,习得性无助就是多次的失败,让你感觉好像怎么做都没效果,再遇到困难时你都不愿意尝试就选择了放弃。)
马丁·赛格利曼就是发现了习得性无助,并被全世界公认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国际积极心理学会终身荣誉主席。同时,赛格利曼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著有赛格利曼幸福五部曲。
今天想推荐的这本书便是赛格利曼幸福五部曲的第4部《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是塞利格曼花了30年、对千百个成人及儿童进行研究,而著成的教育经典。同时这本书也是CCTV《读书》栏目5期连续5期推荐的幸福经典系列作品。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快乐?不同的解释风格如何影响孩子的性格?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马丁·赛格利曼博士在这本书中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快乐?
我们大多数人都以为抑郁离我们很远,抑郁是明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职场人士,以及身心俱疲的全职妈妈们才会得的病。可我们错了。抑郁症年轻化的趋势正越来越明显,而且抑郁症不分年龄,不分性别。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郁症呢?悲观的人。更准确的说是悲观的反刍者。所谓悲观的反刍者,就是会反复从记忆中调取悲观的想法,像牛一样反复咀嚼,回味。
这样的人,当你靠近时,他浑身会散发出一种悲观的气息,他传达给你的信息也都是悲观的,对于成功,他也只会归功于运气或者凑巧。
孩子们的悲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他们的悲观又来自哪里呢?遗传只占一小部分原因,孩子不快乐或者悲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来源于父母。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这句话不陌生吧?从他们出生,直到7-8岁时,他们更多的时间是与父母一起度过的。
当我们批评孩子时,孩子吸收的不仅是我们说话的内容,还有我们说话的方式,一张白纸就是这样被画上符号的。
不注重孩子的问题,而一味夸大孩子特别之处的自尊教育也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快乐。
在10月份,贵阳一个21岁的女孩拍完艺术照后自杀的消息,引起大众的热议。女孩不久前才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拍艺术照是想要自己变得开心点。
原本一套2千多的艺术照,拍完却变成了1万多。女孩多次向店家表示自己承担不起,自己也刚被发现患有抑郁症,希望店家能让一些,几次协商无果后女孩便选择了自杀。
压死抑郁女孩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那昂贵的艺术照。除了这个女孩,还有韩国明星崔雪莉,以及上半年发生在上海卢浦大桥17岁跳江男孩的事件,都能让我们看到抑郁就像一场流行病,而且它正在向我们的年轻一代蔓延。
让孩子远离抑郁,就是教出乐观的孩子的最好理由。
二,你解释失败的方式,
决定了孩子是否会乐观
当你批评孩子或当孩子的面批评自己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你在塑造孩子自责的解释风格,有两项规则你需要注意:第一项规则就是准确;第二项规则是应以乐观的解释风格来批评孩子。
我们对失败的原因的解释方式,就是我们的解释风格。像性格一样,解释风格也可以分为乐观的解释风格和悲观的解释风格。判断一个人的解释风格时,有3个重要的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以及个人化。
永久性说的是时间维度,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是总是,还是偶尔?举个例子,小明总是没有朋友。说的就是永久的(悲观的)看法。换种方式,刚转校,小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交到新朋友,就是暂时的(乐观的)看法。
当问题发生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自己永远不可能做好,是自己个性上的问题,而乐观的孩子则会认为坏事是因为心情或其他一些暂时的原因造成的。
普遍性说的是空间维度,是普遍的,还是特定某个?比如,“老师们都不公平”说的就是所有老师都不公平。而“李老师不公平”说的就是李老师这一个人。
个人化指的则是当问题发生时,找原因的角度,是自己还是他人?是内在原因,还是外在原因?
比如,今天骑车时摔倒了。如果我说,心情不好,走神了,那就属于个人的,内在的原因。而如果我说,别人叫我导致我摔了,那就属于非个人的,外部的原因。
当我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时,我们从永久的、普遍的、个人的,任何一个维度来解释,都能够说明我们是属于悲观解释风格的人。
想要变成乐观的人,我们首先就要改进自己的解释风格。赛格利曼博士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玩的方法:三格漫画。
漫画有三格,在第一格里漫画里,我们可以把我们遇到的不好的事详细叙述出来,只叙述事实,不掺杂感受。
第二格漫画里,我们需要写下自己的解释,也就是对这件事我们如何分析原因的。第二格是很重要的,它不仅直接对应我们的解释风格,还会影响我们的感受、下一步的行动。而感受和行动也正是第三格中的内容。
另一个好玩的游戏是:画大饼游戏。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饼状分析图,只不过每一块代表了我们解释失败的原因。
饼状图,尤其适用于当问题发生时,只会从自己本身找原因的人,在一开始我们可以给孩子做个示范,试着从角度来找原因,下次孩子就会自己来完成饼状图了。
当然,我们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并不是鼓励孩子找原因都从外部着手,而是说是孩子自己的责任时,鼓励孩子勇敢承担,而原因是外部的、自己无法控制的时候,也希望孩子不要总是责怪自己。
三,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教出乐观的孩子,就要帮孩子改进他的解释风格。在帮孩子改进解释风格时,作为家长或者老师,我们自己首先就要改进自己的解释风格,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因为基因可能改变不了,但我们自己能做出改变,给孩子树立好积极乐观的榜样。
乐观教养孩子时,有一个ABC法则:A(adversity)代表的是任何不好的事。C(consequences)代表的是后果。而B(beliefs)代表的是想法或解释。在改进了解释风格后,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反驳。
教会孩子反驳的最主要原则就是“正确”: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如果孩子的反驳是不清楚的或者仅是空洞的积极思维,那么反驳就不会消除孩子的悲观情绪。
现在我们在ABC原则的基础上,再加上D和E,就是反驳悲观的方法。D(disputation)反驳,指反对自己想法(B)的辩论。E(energization)代表激发,就是反驳所带来的精神与行为的结果。如何进行有效反驳呢?
第一步是搜集证据。当我们指出悲观想法时,问问自己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这个想法是真实的?有什么证据可以反对这种想法?
第二步是做出选择。事件的发生几乎从来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我们所处的世界让我们能自由地做出解释,我们要学会看到事件背后的整体原因。问问自己,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
第三步是化解灾难。悲观的人总会想到“万一”:万一考不上呢?万一升不了职呢?万一他(她)不喜欢我呢?万一我做不好呢……赛格利曼博士也给我们提供了三个步骤来化解“万一”这种灾难。
①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呢?最坏情况发生的概率是多大呢?当最坏情况发生时,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呢?②可能发生的事中,最好的情况是什么呢?最好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又是怎样呢?③最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什么呢?
第四步是进行反攻。把精力用在最可能发生的情况的反击计划中。进行反击,是改变悲观情绪的重要一步,如果不迈出这一步,那我们前面所有的努力就会白费。
周末,乔伊想要和同学们一边去海边玩,在了解了有哪些人一起去之后,妈妈拒绝了他,但是她告诉乔伊爸爸妈妈会带他去海边。乔伊很生气,他认为妈妈只想把他关在家里,不想让他出去玩。
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出现了悲观的想法。他便开始问自己,妈妈有没有让自己一个人出去玩呢?他想起了上周末自己才去了迪士尼乐园,还一个人去看了电影。
他也想到了,跟他同行的都是孩子,妈妈可能是因为不放心他才不让他去海边。又或者是因为,这周末答应了要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所以妈妈才不想让他去海边。于是乔伊冷静了下来,并去跟妈妈道了歉。
写在最后
对失败原因解释的方式,形成了我们的解释风格。要变得乐观,首先就需要改进自己的解释风格。基因或许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当问题发生时,试着从乐观的角度分析原因,并有意识地反驳我们的悲观想法。
而改变孩子的悲观,第一步一定在于我们做家长的,让孩子见到我们乐观的态度,给他们做好榜样,孩子就会在无意识中模仿我们的样子。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金钱?名誉?地位?都不是。乐观,才是能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幸福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