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有人可能会奇怪,谁都知道,英语是一门语言,学英语当然就是学语言。不错,英语是一门语言,但你真的是把英语当成语言来学的吗?
现在除了少数偏远地区,学生基本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到了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前前后后学英语学了十多年二十年,但很多人还是不能读,不能听,说和写就更困难了。而且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练习,要不了几年仅有的那一点词汇啊,会话啊,就全还给老师了。
但是,中文你也没天天练习,为啥没忘记呢?没见你背中文词汇啊,虽然说抱出本汉语大辞典来,好多字你恐怕也念不出来,写不出来,好多词你也不知道意思;也没见你装个APP练中文会话啊,虽然你的普通话发音也未必标准;你可能不睡觉也要追热剧,但你肯定不是为了练习中文听力;你可能不吃饭也要看小说,但你肯定不是为了锻炼中文阅读。
你没有练习,但你的中文并没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你把中文当作语言,而语言是工具,你不是为学中文而学中文,你用它去交流、去学习、去娱乐……只要你需要的时候,你知道怎么用,你就没问题。
但是英语呢?英语有什么用呢?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英语对你有什么作用吗?
我不是说需要一个全英语的环境才能学好英语。首先,这样的环境对大部分国内想学英语的人来说太奢侈;其次,即使有全英语环境,英语也不会自然就好了。砸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在英语国家留学,微信长期在线,英语水平长期不在线的人也不是个例。我说的是,英语必须对你有意义,语言工具上的意义,就像中文那样。
然而,你可能会说,英语对我有意义啊,我想出国旅游,我想追美剧,我想听特朗普演讲,看新闻,读小说或学术专著,上公开课,但问题是我的英语水平不行。如果我英语水平提高了,英语当然对我有意义,意义大着呢!你这不是废话吗?
不!不是的。不是你英语水平提高了,你就能用英语做这些事,而是如果你不能用英语做这些事,你的英语水平就很难提高。换言之,你如果天天拿着一本初级教材练什么初级对话,翻来覆去学几年也不会有多大起色。也许能勉强应付出国旅游,过海关,定酒店,买门票,打的,问路,点餐之类的,但也就差不多如此了,而且只要一段时间不练习,就会忘掉。
因为练习这些初级对话,与你的思维能力不匹配,你的大脑不会运转起来。不信你去找本小学一年级的中文教材念念,可能念不了两页就哈欠连天了。你的大脑会因为你把它当成白痴而罢工,只有你的嘴巴和耳朵似乎在工作,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朗朗上口,随风而逝。
小孩子学英语这方面比较有优势,他学的英语材料和他的思维水平差不多,大脑会觉得学到了新鲜有用的东西而主动配合。但是对于成人来说,这种落差通常很大,中文越强,落差越大。我并不是说中文好不利于学英语,母语决定思维水平,思维水平越高,外语可能达到的水平就越高。但这需要努力。
怎么解决这样的落差呢?办法就是你想要用英语做什么,你就直接使用相应的材料来学英语,先难后易,不要从初级读本,入门会话之类的开始。你的大脑需要运转起来。这样哪怕很难,但你学到一点就是一点,不是英语本身,而是它承载的信息。
二
有件麻烦的事,就是你想用英语做的事可能主要是用耳朵听,看电影追剧听新闻,听不懂怎么办?学外语,很难直接从听力开始,就算能,效率也比较低,通常从阅读开始,听不懂的东西先放着。阅读的信息量大,上手快,各种难度各种内容的都有,而且可以控制时间,看不懂可以反复看。要注意的是,最初选择阅读材料不要选那种中英对照的(练习翻译除外),甚至不要选有中文译文的。因为惯性的力量非常强大,你用得顺手的工具,你总是不会主动去换。就我个人的经验,以前英语水平比较差时,中英对照的内容,基本都是中文看完了,英语还没碰都没碰过。后来英语提高了,读双语材料才不会先去看中文。
然后,问题又来了,想读的东西,有兴趣的东西,读不懂怎么办?首先,你得先学好英语语法。有人可能会马上摇头,不是的,主要是词汇,随便翻开一页,都有几十个单词不认识,应该先背词汇。嗯,词汇是大问题,但是你还是得先学好语法。
语法是学习外语的基础。现在有种说法是英语语法不重要,只要多练说话就好了,那些由外教带着练口语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可能更是这样认为。
没错,对于natives,语法不用考虑,就像你多半也不会中文语法啊,不妨碍你中文听说读写,演讲或文章还可能很漂亮。这正是natives的特点,natives 不管语法,是因为那是母语,他们的思维由母语所塑造,其结构和表达深嵌在大脑之中,根本不用特意去想。而且,他们从小到大泡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所接触到的语言样本足够丰富,不需要专门的抽象归纳也能掌握相关搭配、语境等。曾有一个在泰国教书的英国外教就给我说过,他以前从不会注意什么语法问题,但他到泰国教中学就要教语法,这对他还有点困难。
但对于学习外语而言,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中文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你不学语法,就弄不懂别人在说什么。语法相当于框架,词汇相当于砖头,框架没明白,就算认识每一块砖头,恐怕都找不到门在哪儿,更不要说自己修房子了。如前所说,英语是门语言,而语言不能是空洞的,语言要有意义,需要你理解它在说什么。不能做到这一点,其他的事情就只好免谈。
而且,更重要的是,学好语法是一条捷径。语法掌握好了,理论上,不管文本多么复杂困难,都是能够读懂的,因为生词是可以查的。当然这只是理论上,但至少一般的文章、新闻或教材什么的,都比较容易懂了。而且,英语逻辑性比较强,表达比较精确,类似于编码。语法就是编码规则,不管是初学者,还是专家,只要解码方式正确,得到的结果基本上是确定的一致的。我不是说完全没有歧义,但确实比中文好得多。学好语法至少可以让你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哪怕没有读过听过多少英语资料,但理解文本的能力不比natives差多少,这是非常非常占便宜的一件事。
此外,不需要掌握多少英语词汇,用中文来学英语语法就可以学得很好(因为本来就是让外国人学的)。而且,相对来说,英语语法也比较简单,我个人感觉比法语、德语简单。如我们在学校里那样,中学生大体就可以学完。语法也是可以突击的一项,就算忘记了,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复习梳理一遍。
有人认为,中国学生的语法水平挺好,这是个错觉。中国学生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学语法,但学的时间长不等于学得好。他们通常学了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但大多不理解语法表达的真正意义,而且看到长一点的句子,复杂点的句子就头大。困难在于,英语的语法与中文的语法有非常大的差异,时态、语态、从句、冠词、复数、虚拟语气、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等,在中文里要么表现的形式不同,要么干脆没法对应。书面英语中,长句超长句司空见惯,层层叠叠,好几十个单词一句话,中文则通常无法容纳这样的长句。语法需要专门的训练,否则很难形成对语法意义和用法的敏感。比如,我以前办翻译培训招生时,选了一篇短文作测试,第一句话的系动词是“was”,前后参加测试的数十位学生几乎都没能翻译出过去时态,而他们都有大学六级及以上水平。
系统地学习或复习英语语法,可以看懂一般的文章。但要阅读学术著作,还需要认真训练句子分析和翻译。特别要说一下翻译,翻译训练可以整体上提高语言能力,而不限于英文或中文。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也是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不同语言的转换和对比可以加深对语言本身的把握,也就是提高思考、理解和表达等各种能力。另外,许多学术著作甚至名著的译本质量不高,这方面槽点太多,不展开。就我所见,大部分错误属于英语语法问题,也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有误(这是很要命的,译者都理解错了,译本的读者怎么可能对?),其次才是专业词汇和中文表述。
有些人愿意阅读原著,却存在轻视语法的倾向,认为自己“能读懂”。但是,你在阅读英文时,如果感觉内容似乎含糊不清,查完字典也只是模模糊糊知道大意,或者似乎前言不搭后语,观点矛盾,不知道作者到底讲的啥,等等,那么,不要怀疑作者,99.99%是读者自己的问题。就我翻译和阅读的数百万字英语学术文献来看,作者的表达和逻辑几乎没有出现类似情况,语法错误也极其罕见。如果你读得似懂非懂,那么光靠多读是不会自动改善的,你还是得补上语法这课。
三
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词汇量极大,是世界上包含最多词汇的语言。这与它使用十分广泛分不开,各种来源的词汇都进入了英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这也给学习英语造成了困难。
应付英语的海量词汇,常见的办法是背单词。但是,你学中文的时候是不是先背了新华字典才看书?不是!而且背单词记住不容易,忘记很容易。更悲催的是,就算你辛辛苦苦背下20000词汇,够牛了吧,翻开稍难一点的文章还满篇都是生词,非常打击信心。因为写这些文章的人,词汇量至少是50000打底。
但词汇也没那么可怕。如前所说,找到一篇你想读或需要读的材料,不管生词有多少,都硬着头皮读下去。如果有生词就记下来,记住读音和释义。一定要能较为准确地发音,因为你要能念出来,才能听懂。至于释义,中文释义或英文释义都可以,但必须是你能理解的意思。英语水平不足时,不需要专门追求英英释义。语言必须要有意义,理解不了意思都是白搭。
查好了生词,在不影响心情的情况下,可以试着造一两个句子,没兴趣就算了。生词不用背住,关键是选的材料要能读下去。就像小时候读那些大部头的小说,内容吸引人,哪怕有许多字不认识也不影响读书的兴致。和语法不同,单词见得多了,自然就混成了脸熟。混成了脸熟再去关注拼写和搭配。
掌握了某一个领域的词汇,通过阅读向其他领域扩展比较容易。有一定的词汇基础,再谈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和改述等,才不会觉得空洞乏味,也不需要死记硬背,因为你经常就可以看得到,用得到。
听力很重要。一是前面提到,许多信息是通过声音来传递的,而且这些信息更生动,更有趣,比如演讲、讲座、新闻、影片、连续剧和歌曲等;二是语言本身就源于声音,如果听不懂,怎么也不能说学会了一门语言。
然而,不少人恰恰长期受听不懂的问题困扰,找很多听力教程、听力材料训练,天天坚持练习也收效甚微,最后甚至产生畏难心态(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这是因为,第一,听力材料可能是你不感兴趣的,大脑不能兴奋起来,积极地去捕捉信息;第二,阅读、朗读和听到的材料脱节,光凭声音,大脑不容易地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因此,你阅读什么就要朗读什么,朗读什么就去听什么(听内容相似的材料,如果和阅读的完全一致也容易懈怠)。要想听懂,自己得先能念对,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单词。如果你能流利且正确地朗读文章,并且在朗读过程中也知道意思,那么你不用刻意去练习,很快你也能听懂相似内容的英语材料。
同样的,当你听不懂的时候,找来听力文本,看自己能不能顺利地念下来,并与听到的相对比。如果你自己念的语速、语音、语调和听到的差不多,而且词汇和文章你都能理解意思,是不会听不懂的。
先听懂比较熟悉的材料,再向不太熟悉的内容逐步扩展。
四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出国以后才发现英语老师以前没教对,比如,老美不说“How are you?”, 而是“How is it going?”(就我所见,美国人也说How are you, 尤其稍正式场合或不太熟的人之间),“cash back”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等。
其实,类似的问题还不少。比如“我想做什么”是“I’d like to”,而不是“I want to”,公共洗手间是“restroom”,而极少用“toilet”。但这都不算什么,在全英语环境里都能轻松解决,只要每天必须用,日常会话很快就能熟练,即使有错误,也容易改过来。
口语方面真正的最大问题是见到一个老外,问完“How are you?”,您怎么称呼啊,从哪里来啊,就没词了,尬聊不到三分钟就冷场。就算记了些俗语、俚语、段子、俏皮话,厚着脸皮再卖萌三分钟,又冷场了。
没话说的首要原因是输入不足,看的听的英语材料不够多,没有足够的储备,就没法输出。你得有想说的内容,再考虑该怎样说,不然即使学了一大堆口语表达,也英雄无用武之地。
与前面说的类似,口语也要与大脑的思维水平挂钩,最好与你读过听过的英语材料相关。如果你有外教,尽量与他聊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让他提问题,你来回答。比如,给完全不懂经济学的外教解释什么是自由市场,什么是中央计划,为什么自由市场比中央计划更有效率,等等,并回答他的反驳或疑问。当然,介绍你看过的某本书,某个故事,某场电影,并提出你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感想也可以。如果没有外教,试着自问自答。感觉困难的话就多读多听,看类似的问题别人是怎么表达的,然后跟着模仿。
等你会说这些较难的问题之后,再去看日常口语,你会发现那就是a piece of cake,什么How are you, How is it going, How are you doing, 就算再多几种,也看一眼就会,哪里需要老师费心去教?
写作也与此类似。如果英语写作比较烂,那么多去读书,读相关的书。有足够的内容输入,才有内容可以输出,才有表达的欲望。至于写作技巧、表达形式,在服务于内容的前提下,主要是靠模仿和反复练习。
最后总结一下,你中文读什么,英语就读与之类似的内容,读什么就念什么,念什么就听什么;读什么听什么,就说什么写什么。先难后易,由深入浅。这样你就能掌握一门语言,而不是似乎学了好多年,还总在门外转圈圈。不过,我不会说这样做很轻松,也不构成对任何英语考试的备考建议,更不保证每天五分钟,一个月英语胜母语,那除非是一两岁小孩的母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