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最近看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晋书》和《世说新语》都记载过,关于古琴曲《梅花三弄》。
桓伊是东晋的将领。他喜欢音乐,颇有造诣,会作曲,很会吹笛子。
王徽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记载里的他,是魏晋中特有的不羁狂士,狷狂而博闻。
王徽之一直知道桓伊的笛声好,但两人并不相识。有一回他乘船进京,船还泊在码头上,有人来告诉他,桓伊正在岸上。王徽之遣人去传话,说听说你笛子吹得很好,请为我吹上一曲吧。那时桓伊身居高位,是显贵之身,他也知道王徽之其人,于是坐上马扎,为他吹奏。
曲罢桓伊就上车走了。两人也没有交谈一言。再见。
一吹奏,一倾听,那时两人的状况,心里所想的,无可考证。若从文中的描述,体会当时情状,这个交会,不着一言的往来,是很帅的。
一是我管你是谁,矜贵不矜贵,冒昧不冒昧,慕名很久了,我就想听一下你的笛曲,我就说了。
一是你欣赏我的技艺,我为你吹一曲。我知道你的声名,很欣赏,我为你吹一曲。我吹的是我自己的笛子,吹了我就走了。
这独自圆满的本领,让合适的人遇见了,可以锦心绣口绵绵不绝,也可以不费一言呢。
王徽之还做过一件在我看来任性又不失浪漫的事情。有次他在大雪夜里醒来,喝酒,看月色,吟诗,想起好友戴安道。于是便就着夜色,乘小船去探访他。走了一夜走到了,来到门前,没有进去,直接回转了。别人问为何,他说,我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非要见到他呢?
这种“愿你有你的自顾自,也有时间赏梅花”的情怀,很是让人欣赏,get我胃口。
我曾经写过这么一句话:现在的人,大多缺少的是为别人鼓掌的勇气。偶尔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对我来讲有精神上收获,洗涤,或者我为之一笑的软文或段子,我都一定要点个赞,或者评论一下,在我看来,这是对自己独自圆满的一个过程和仪式,不管你需不需要我的赞,这是我对你的礼貌,尊重,和感谢。我就赞美了,就这样了。我觉得挺好。
坚持每日睡前念经这个习惯已经有两年有余了,这个习惯要感谢塔尔寺的朋友旦排多杰,是他教我念经咒的。
起初的过程是开始静坐念经咒的时候,四周必须安静,总是想着要赶走脑子里的所有千军万马的臆想,很着急。其实是在跟浮躁做了很长的一个游击战。
慢慢的到现在,哪怕周围歌声四起,朋友呼唤,我都能平静地进去一个状态,不着急地去接受脑海里偶尔出现的碎片。
对我来讲,这大概就是2年多岁月坚持下来另一种独自圆满过程的收获。在此感谢多杰。我也会一直把这个功课做下去。
很惭愧,我从来不在任何一个地方说我是佛教徒,因为我确实觉得,我还差得很远。比较客观地说,我认同佛教的哲学观,也认同以佛教哲学为基础看待世界以及世界的运作方法。
我觉得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宗教的信仰,但是都需要一些宗教的情怀。所谓宗教的情怀就是说,你需要对人、对这个世界保有敬畏。有敬畏,知进退。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信仰,不管是什么样的跟随,一个最简单的检验自己有没有学对,或者说有没有走上一条比较对的路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你有没有变得更可爱?有没有变得执着更少?自由、自信、放松的感觉有没有变多?
信仰如同老师,一个好的老师的标准只有一个,在我看来,就是不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