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港漂年龄计算,今年我就虚岁4岁了。时间总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回过头左算右算,自己居然已在这方土地摸爬滚打了4年,简直不敢相信。但事实就是事实,想到几年前那个拖着行李,在地铁站入口苦苦研究路线表的自己,不禁感叹几年的时间,终究还是成长了不少。而对于每个港漂来说,“熟悉”的过程就意味着我们都将慢慢改变,但最终,我们又要去到哪里?那时的我们,能否还记得此刻的自己。
今年春节回家的时候,一班旧时同学相约出来叙旧,高中毕业之后,大家几乎像是被吹散的蒲公英,落到世界各个角落生根发芽,结果最终也只聚齐了部分没能漂洋过海的种子,而我,算是离他们最近的一位邻居。许久不见自然是有很多话要说,大家互相谈谈大学聊聊课业,时不时还八卦一下感情生活,提到最多的,莫非是关于未来的打算,那时候我就发现,自己能说的东西越来越少,没有上过高数,没有背过毛概,更不用考那些英语四六级,甚至很多校园生活,我也从未经历。看着曾经的朋友们聊地眉飞色舞,神采奕奕,我有无数个瞬间都感到自己的多余。
说实话,我并不惊讶,这种距离的差异感,其实一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港漂们都知道,在香港,无论是说广东话还是普通话,中英夹杂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沟通方式,根本不用刻意学习,在日常生活的大环境下,话说着说着英文单词就自然而然地往外蹦,拦都拦不住。但在我将这种习惯带回大陆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sorry前sorry后,有时候还会蹦出几个粤语翻译,和朋友聊天时甚至因为说惯了英文而忘记了中文意思……而这一切,在没有自知的情况下,已经渐渐威胁到本就开始疏远的友谊。直到那天,一向温和的好友突然忍无可忍地向我爆发,“到底能不能好好说话!只说中文会死吗?非要左一个英文右一句粤语才能证明你在香港念书吗?”语毕,我们都沉默了。我完全理解她的愤怒,明知道是一个误会,却百口莫辩,因此,也更替自己委屈。
不知道是不是长大之后的友谊都很脆弱,一个说话方式就能断送过去的几年回忆,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可惜,但同时,也说明了大家已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彼此的想法,认知和观念都建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本就注定各走各路,也就不必再去纠结。仔细想想,类似的情况,发生的还会少吗?港漂们的记忆里,有没有因为某个观点而与父母产生分歧,双方各自据理力争,面红耳赤最终因为他们一句:“别以为出去读书自己就很了不起!”而深感不服,又满心愧疚呢?又或者被朋友们误以为在香港天天游山玩水已俨然成为一名高级地导,从此之后每学期都要接待一批又一批的访港亲友团呢?再例如,被那些片面看待新闻信息,不思考舆论导向的亲戚朋友们到处“追捕”,一抓到机会就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一顿思想教育,顺便笔文看法,夹在中间做“汉堡肉饼”呢?等等等等。
这样的事情只会多不会少,一件件全都是我记忆里的浓墨重彩,也相信不单是我,很多漂儿们都会和我一样经历过类似的种种矛盾,委屈过,伤心过,纠结过,但最终,都还是挺过了,坚持了,勇敢地漂在这波涛汹涌的香港,消化着满肚子的苦水,变成动力,每一天每一步,继续向着未来进发。
因为我们是港漂。
有些心酸,只有港漂知道。
作者:港漂圈小记者米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