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听众”的重要性
在演讲的时候要“分析听众”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以致于我们常常都会忽略。特别是在同质的场合进行了很多次演讲后,更容易忽略。然而这却是一个成功演讲不应该忽略的环节。
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个场合所带来的能量场,也熟知了你的听众,所以“分析听众”就会慢慢游离出你的意识范畴,直到你再也不会专门去做“分析听众”这件事。
在国际演讲会俱乐部中提升公众演讲力的舞台就是最容易麻痹你“分析听众”神经的能量场。因为会员们都会从陌生变熟悉,而且更关键的是,人以群分,经常来俱乐部参加活动的人,多少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同质性。其他场合同理。
你还记得我讲过的一篇《酒店选哪里?—重庆峰会需要你的帮助》的演讲吗?
这个演讲演绎完以后,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分析听众”。以致于整个演讲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虽然在演讲的开头,我以提问的方式“有多少人知道我们国际演讲会每年都要举行峰会?”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但是这对一个演讲来说远远不够。
虽然当时举手的人过半(有一些嘉宾确实不知道国际演讲会峰会是什么鬼),然而随着演讲的推进,我发现只有那些确实亲自参加过峰会的人会有更多的共鸣。仅仅耳闻而未目睹过的人仍然很难进入描绘的画面中。
如果当时我能再问一句“有多少人参加过峰会?”或者就会更加便于我调整之后要讲的内容。
而在一些比赛场合的演讲,“分析听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演讲人的演讲内容在初赛,复赛甚至半决赛时都表现很好,然而一到决赛却遭遇滑铁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分析听众”重视不够。决赛的时候,听众人数更多,听众的构成比例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相同的梗,相同的隐喻或者相同的事例或故事并不能在这一群人中得到大部分的共鸣,那么必然也就无法达到演讲人希望的效果。
一言以蔽之,“分析听众”这件事情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当中的“蚁穴”。
让人忍不住叹一句:细节决定成败。
如何在演讲进行时“分析听众”
当然啦,“分析听众”这件事情最好是在演讲准备的时候进行。你的听众大概有多少人?知识水平的构成如何?年龄分布以及性别比例如何?还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你所讲主题的背景了解多少?
听众如果对演讲的背景并不了解,或者知识结构背景有很大的差异,是对演讲人的极大挑战。这就要求你在进行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并为背景介绍留下时间。
而有的时候,我们无法在演讲准备的时候了解到会有哪些人来听,比如比赛的时候,他们是谁?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演讲主题背景的了解程度如何。都无法提前获知。这个时候,作为演讲人要怎么办呢?
第一步 预留时间
因为你并不了解你的听众,那么你最好给自己的演讲留下一个弹性时间,便于你进行内容的调整。如果是一个5-7分钟的演讲,那么我会建议你留1分钟的时间作为弹性时间。也就是说不要把你的演讲内容准备得填满了整个时间。否则会增加现场临时调整的难度。
同时,也更容易让你手足无措。
当然啦,如果你是一个可以即兴就同一主题发表5-7分钟即兴演讲的选手,你完全可以所有时间都用来做弹性安排。
然而,在你成为这样的大师之前,刻意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步 检验听众
在你的演讲最开始尽快的检验听众对主题背景的了解程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你可以通过询问问题,直接从听众那里得到反馈。
正如我在《酒店选哪里?—重庆峰会需要你的帮助》演讲中做的一样,虽然做得还不够。
也可以抛出一两个与主题相关的概念或者典故或者事例,看看听众的反应。他们是否对这些概念典故事例熟悉,是否能够对你想表达的隐喻了然于胸。
比如我在《你可以掌握的幽默秘诀》中使用“栗子”的隐喻。
第三步 调整内容
一旦你发现听众对主题背景的了解与你的预想有出入,那么为了不影响你的演讲效果。或者说为了达到你想要的演讲效果。这个时候就最好对演讲内容做出符合听众了解程度的调整。
你可以选择利用预留时间做更多的背景介绍和场景铺垫。
比如在《酒店选哪里?—重庆峰会需要你的帮助》的演讲中,我就可以再花点时间做更多的背景介绍。
你也可以选择对其中主要想传达的内容增加细节,便于听众理解和吸收。增加细节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类比了。用听众熟悉的事物或概念原型来类比当下的内容,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创造出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让听众对你的演讲内容念念不忘。
比如我在《你可以掌握的幽默秘诀》中用大象和骑象人来类比我们的大脑,并画了手绘图向大家展示。
在你使用以上三个步骤在演讲中分析听众时,有一项“大多数”原则需要遵守。
毕竟我们没有办法照顾到每一个听众,我们只能照顾大多数。
祝你好运!
是时候时刻牢记“分析听众”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