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
昨天,听到一个结论,“哇,好有道理啊!”
今天,听到另一个结论,“嗯,也好有道理!”
但转念一想:不对啊,这两个结论竟然是相互矛盾的!!怎么会这样呢,到底哪一个才是对的呢?
你彻底懵圈了。
你没有过这样的体会?好吧,现在请判断以下两组句子中,每组哪一句是正确的?
第一组:
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北齐书·元景安传》
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初刻拍案惊奇》
第二组:
①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②人靠衣裳马靠鞍。 ——《马诗》
这几句古语,看似都对,却又是相反的结论,什么情况?写到这里,突然有点小兴奋,既然是古语,这个问题应该不是现在才有,古人恐怕也有此疑问吧(一不小心找到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还好,我不是一个人……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中一篇最新论文讲到,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认知信念”,用来判断一个人对知识的看法,是“简单认知信念”,还是“复杂认知信念”。
简单认知信念的人,通常被动接受知识,他们认为知识本身是相互孤立的,没有联系,并且知识一旦确定就不会改变,因此他们相信权威,不存在什么个人观点。
复杂认知信念的人,喜欢主动接受知识,在他们看来,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观点会取代旧的观点,他们会用开放的心态去包容一切观点,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独立思考。
如何判断你是“简单认知信念”还是“复杂认知信念”呢?
研究者们找了美国和加拿大的282名高年级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
第一步,问卷调查。
针对“我们应该认同权威科学家的结论”之类的说法,让受试者选择是否同意,并且用数字表达其强烈程度。通过问卷,心理学家可以知道每个受试者基本的认知信念。
第二步,看四篇经过缩写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正式靠谱的来源。
1. 一篇气象学家写的报告:人类行为产生的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严重影响了大气系统平衡。 2. 一个天体物理学教授的论文:如果你考察历史,气候变化主要由太阳辐射和太阳电磁活动导致,人类很难左右气候。 3. 一篇新闻报道:恶劣气候对农业、森林、海洋带来的负面影响。 4. 另一篇新闻报道:气候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可以获得之前难以获得的北半球靠北的资源。
第三步,让这些受试者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记录下自己的情绪状况。情绪包括惊讶、好奇、困惑、厌烦等等,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第四步,每个受试者写一篇小文章,讲述自己看完这四篇文章后学到了什么知识,研究者可以判断他们的学习状况。
结论表明,那些有“复杂认知信念”的学生看完四篇文章后,产生的情感是“好奇”和“享受”;而那些抱有“简单认知信念”的学生,产生的情感是“困惑”、“挫败感”,甚至“厌烦”。
一个最有意思的感情是“意外”。我们通常认为,简单认知的人看到相互冲突的结论,更容易感到意外吧?而实际上恰恰相反,产生“意外”感情的人反而是具有复杂认知的人。科学家判断,这可能是因为简单认知的人对材料无感,甚至厌烦,所以根本就没读进去。
情感不同,学习效果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认知思考力。
《苔丝》的作者,英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在一战结束后写过一首诗《战后的平静》中写到:
“邪恶冷笑着说,就这样;而善良不停地在问,为什么?”
善良与邪恶从来都不是生来就定性的,它们只不过是一系列选择之后的结果,情感也一样。
如果你总是困惑、焦虑、沮丧,你会越来越深陷泥沼,陷入“林黛玉式困境”(内涵太深,以致外延太窄),掉进坑里爬不出来,你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小,因为你的情感限制了你的学习能力。
如果你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充满好奇,它会锻炼你的思考力,久而久之,你就会甩掉绝大多数人,成为一个具有“复杂认知信念”的人,你会不断获得新知,不断进步,你看到的世界也会和别人不一样。
也许你会认为这不过是一句“鸡汤”,李笑来说过:
“很多人不明白,在他们眼里所谓的鸡汤,其实常常是很朴素的、很锋利的方法论。”
很多事情都是有方法论的,包括乐观。如同读书是为了学以致用,如果没有去用,则那些书与一堆废纸无异。
你的情感,决定你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