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与西域、匈奴之间的关系从头到尾一直很敏感、也很微妙。
每接触到关于这方面的史料,感觉线索时断时续,总之很复杂。
两汉的使臣与西域、匈奴相交涉,谈不拢就打,打完了谈判,分分合合。时常能想到那个时空的阴谋阳谋、金戈铁马、丛林鏖战等画面。
有几点常引起我注意。
记录方式的问题,也就是立场的问题。
就说大汉的外交,这些古人记载,多是站在王朝正统、捍卫刘氏江山的立场,也就是以中原政权为出发点的。
试想,若站在西域或匈奴的立场,看待那些陈年往事,记录的语言,呈现的场景、方式又有大不一样的一面。
也就是说这其中的是非区直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双方的人们都是为了生存发展而战。
既然要谈到战争,这么里面就牵涉到一个历史观的问题,即战争的性质若何?无论站在谁的立场和角度,战争性质总是带有天然的标尺。
笔者以为这个标尺的判断砝码应指向正义与非正义。
如果这样看,双方分分合合才会有个清晰的视角和判断。只谈对错,好像没有意义。
这一点不仅是大汉,其他王朝的外交也有类似的特点。
还有一点,青山隐隐、万里迢迢,瀚海阑干。
西出阳关的中原王朝使臣干吏,回头望去,总少不了他们的呐喊的声音,总少不了他们马革裹尸还的悲壮。
其实他们的心思是很干净的,青山总与忠骨相连,青山能埋忠骨,忠骨血染疆场,青山更增颜色。
他们的赤诚丹心总让吾辈感动。
就比如班超出使西域,后面就不断有战争充斥其间,还有像后继者耿恭、陈睦、范羌等,言辞行动体现了他们誓死捍卫东方的军人风采。
这是和平的故事上所不能抹杀的。
其实,即使到今天,关于疆域稳定、防止边患、阻止分裂等这些事儿从来就没有断过。
边疆战士为了长久的国内人们的安康,更是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和牺牲。
人们在享受那片刻的宁静的午后,晚餐觥筹交错的同时,这一刻始终与他们的奋斗、承载承载相连。
国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他们黝黑健硕的身影,因为他们始终是江山如画里面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