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的投资方法和特点:
顶层:投资未来,注重项目对世界的影响力。
创始人和团队层面:看创始人的基因。
时机层面:寻找潜行的公司。
投后管理:强调网络效应。
杜尔经常会问创业者这样三个问题:
假如我们认可了你的想法,按照你希望的金额给你投资,你能否告诉我两年后世界会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微软不做这件事,或者Google不做这件事?
如果微软或者Google做了,你是否会被他们碾压死?你的壁垒在哪里?
杜尔希望看到:
创业者能够从新的维度,新的高度接近过去前人考虑过,但是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不是说自己发现了别人都看不到的大金矿。
他并不希望钱仅仅是继续生出更多钱的工具,而是改变世界的工具。
给你投资后,世界会有什么不同,哪怕有一点微小的,但是是正面的改变,也是好的。
心得:
首先,是关于杜尔投资方法与特点的四个层面:
投资未来,注重对世界的影响。这样的观点源于风险投资的核心价值观:找寻通向未来的技术与理念,然后投资它。(吴军原文:风险投资的关键是准确评估一项技术,并预见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 所以有人讲,风险投资是世界上最好的行业。)的确,拥有了世界最顶级的资源之后,也有着更加重大的责任与义务。将手中的金钱转化为通向未来的科技之路,这是站在风投顶端的人所需要具备的视野。
看到创始人团队的基因。好的技术可以造就一个更加简便、美好的世界,而创始人的能力与格局将决定一项技术的诞生、发展。
寻找潜行公司。不仅仅是被动的等待创业者登门,同时也有意识的走出去,寻找机会。
强调网络效应。我对于网络效应的理解并没有很充分,这里我倾向于理解为注重高效的制造影响力的传播营销方式。
以上四个层面,还有一种理解,第一条其实是代表着杜尔本人的投资格局;第二、三条是在寻找与杜尔相同或者更加开阔格局,并且有实现技术突破条件的创业者;第四……我也不知道……
其次,关于杜尔常问创业者的三个问题,其核心在于两点:
你要做的这件事有什么不同之处?
为什么是你,不是别的企业来做?
这样的问题思路在我看来特别的眼熟,这就如同申请MBA时,面试官必问的问题一样,WHY MBA? WHY us(某所学校)?不同在与,问题的主题,一个在你,一个在学校。美国的MBA项目中,最顶级的三所学校简称HSW(Harvard, Stanford, Wharton),在申请这三所学校时,面试官首先会提问上面的两个问题,目的是要知道在你眼中,你所申请的这所学校是怎样的所在,以及为什么你要申请这所学校,而不是别的学校(其实也会申请别家的,但通常你还是需要作答为什么你申请的这所学校时更加适合你的选择)。之后会聊到许多其他的方面,与你申请的方向相关,与你的之前的职业背景相关等等。但无论聊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们都会非常关注,如果有了你的加入,我们的资源会怎样帮助你使得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一些。变向的是在问你,你有什么能力或者想法,要去改变世界。
这个命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看起来过于宏大,但是对于HSW的申请者们,享有全世界最顶尖的教育资源,改变世界不应只是一个单纯的“梦想”而已,HSW们是要真正去发掘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申请者们。一方面是要将自己最顶尖的教育资源倾斜给更加有志于服务社会的精英们,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运营需要。美国的这些著名的私立大学,基本都是靠知名校友的回赠保持着良好的运转,培养出越多的社会精英,意味着未来他们的资金会越充足。当然,改变世界并不是靠几句简单的口号就能完成的,HSW们会参考申请者们的过往经历,挑选他们所喜好的对象(比如Harvard更倾向于那些从小就根正苗红的申请人)。这是需要综合的考量,最终得出真正万里挑一的结果。但至少从愿景与器量这里开始,便是他们考察的要点了。
反过来看杜尔的所提出的问题,他考察的点,也颇有相似之处。作为全球最顶尖的“风投之王”,他的要求会更加严格,他甚至是在寻找独一无二的目标。不仅是WHY YOU?还需要是ONLY YOU。比起申请MBA项目,申请人们需要了解学校,创业者们需要更加清楚自己所做的项目究竟具备怎样的价值,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实现财务自由,那一定不是杜尔所要寻找的对象,因为有这样需求的人太多了,风投不是社会福利保障机构。也可以说,创业者们都十分的精明,杜尔需要设置这些更刁钻的问题,帮助他筛选出那些不经精明,而且能干的“璞玉”出来。不仅要有一个能够吸引人的好主意,还要考虑好自己的壁垒在哪里,当巨头们都瞄准了你的好主意时,你的未来在哪里。
投资就是投人
改变世界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浪潮,而创造技术的则是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们。并且,同样的技术摆在不同人的眼中,能拼凑出完全不能相比的产品——“乔布斯苹果了解一下”。目标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令世界有一点点不同的人,可以是我们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一起干了这碗毒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