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一开头故事的主要人物便登场了: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当然还有一只黄狗,组成一户单独的人家。关于黄狗的笔墨整篇小说也写了不少,颇有趣味。
单说这个老人,文中写到: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50年来,从青年守到暮年,从英姿勃勃守到白发苍苍,他一直守着这个渡口,而且早早没了妻子,把女儿拉扯大后,女儿背着父亲和一个军人相好,却不料怀孕了。两个人相约私奔,却又下不了决心,先是军人自杀,这个女儿在生下女儿翠翠后,也自杀死去。于是老人又担起了抚养孙女翠翠的职责。
他的大半生就这么简单而悲苦,但在文中你却读不来一丝丝的苦涩和艰辛,大多都是快乐和开心有趣的日子。
这也是一种生活,这就是他的一生,随遇而安,不想长远,不想外面的世界,他不悲不喜,听凭上天安排。
他就这么没有想法,平和地活着,不怨天,不怨地,不向往远方,不高瞻远瞩,就这么忙碌着,平静着,一天天地活着。
他这一生值当吗?有意义吗?如果没有意义,他应该怎么活?
他是不是应该早早带了独生女,离开这个偏远的地方,去了城里或者所谓的远方,寻找不一样灿烂的日子。是不是只有梦想的,灿烂的,不甘的,这样的日子才有意义,才有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静静地守着一汪溪水、一个枯燥的渡口,简直是白白消耗生命。
我们今天思索的所有问题,在老人那里都不是问题,因为他根本没有想过,他忠实于眼前的生活,忠实于自己的境况,不曾想着逃离,而是平静的活下去,日子里充满了温情和快乐。
文中写到: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在大谈梦想,谈人生价值,谈理想抱负,谈远方的今天,我们如何来评判这个老人,如何来接受作者描写的这一份平静和温馨。
也许读了这段话,我们要问一下自己:我们眼前的都是苟且吗?远方都是诗吗?我们的眼前苟且是不是别人眼中的远方。我们的远方也许是别人眼前的苟且。
这个老人每天都守在渡口,有时倦了边躺在大石头上睡觉,有时爷孙两人躺在大石头上晒太阳,爷爷唱歌,孙女翠翠吹笛子,黄狗欢快地追逐。
生活无拘无束,一副恬静的画面。羡慕这样神仙的日子吗?如果让你过这样的日子,你愿意吗?
也许,我们好多时候所谓的远方,其实是自欺欺人,其实是好高骛远,是盲目的无头苍蝇只能乱撞。
文中写到: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五岁了。
翠翠十五岁了,十五岁里没有诗歌,没有梦想,有的只是自然地苏醒和成长。
十五年就陪着自己的爷爷,从小就没有父母的陪伴。翠翠是不是应该更悲催,更可怜。她是不是更应该,走出这个渡口。
也许这个问题是荒谬的。我们不能把现在的时代,拉回到过去的时代,也不能把过去的时代拉回到现在的时代。
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总是对的吧!对美好日子的向往,对梦想的追逐是无可非议的。
人生因梦想而丰厚,没有梦想顺其自然也是生活,也许恬淡舒展,快乐每一天,快乐一辈子。
人不管走多远,快乐是一样的,人生是一样的,生命是一样的。过去是一样的,现在也是一样的。所以,有时候安于现状也是远方,有时的远方,也许真的是好高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