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接了一个翻译的活儿,翻了一本专业性很强的很厚的大部头英文书,花了4个月时间翻译,两年多时间等待,最近书终于上市了。
兴奋之余,不能免俗,告诉了一些好友,同喜同乐。有人惊讶,说你的英语很强嘛。有人问我,你怎么会做这么个事的,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所以想,写篇文章吧,说说自己怎么翻完这本书的。
一、我怎么接到这个活儿
有几个人问我怎么接到这个活儿的。简单的说,我一个高中同学在学校工作,做一点出书的业务,聊天的时候聊到了,便介绍了这个事情给我。
——但这只是表面。人家也是职场上的人,凭什么就能把一件正经的工作交给一个非英语专业的上班族?就因为同学关系?如果这么想就太简单了。
在这件事之前,我纯义务的、没报酬的、没人安排地先翻译了一本5万字的书,叫做《微习惯》。这本书很短,只有5万中文字,而且是一本讲如何养成好习惯的那种畅销书类型的东西,语言简单。我大约花了一个月时间先做了这件事。
这是为什么人家会敢给我介绍翻译任务的原因。我有一个敲门砖,证明我是玩真的,我能行。
而我翻译《微习惯》的时候,并不知道能有什么用。我最初只是在一篇不错的公众号文章里看到有人讲某种养成好习惯的方法,文章里有个国外作者名,便按这个名字找到了书名。在网上检索,发现这本书没有中文版,在亚马逊上也只有英文版,而且没有纸质书,只有电子版,还对中国地区不卖。
于是激发了我的斗志,想了很多办法在境外网站上找到了这本书的英文电子版。
然后想,既然是一本不错的书,又没有中文版,干嘛不自己翻出来,造福大众呢?
于是就先翻译了这本《微习惯》。
翻译这本书,比较轻松,每天翻译几千字,也不用多么严格。反正畅销书嘛,很多句子看着都眼熟。翻完以后搞了一个PDF版,想放到百度网盘公布出去,给大家免费使用。
结果,百度反馈说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是侵权吧,反正不能发布。
于是,这本书就只能在很有限的一部分朋友中地下流传了。我想我的翻译生涯便会就此结束。
直到那天,跟朋友聊天,说起他们有出书方面的业务。我说有活儿的话给我介绍个吧。他说好呀。
过了几天,他问我,真有一个活儿,不过你能干得了吗?
我什么也没说,把《微习惯》给他发过去。
过了一会儿,他说,那我就让出版社把英文原版书直接寄给你吧。你把地址给我发一下。
就这样,我接到了这个活儿。
二、我怎么干完这个活儿
我翻译这本书用了180个小时。这是很准确的时间。当时我用番茄钟,每25分钟就画一个叉。用的是纸和笔,在一个素描本上打了格子,格子也是手画的,没有用尺子,所以歪歪扭扭。
总共花了360个番茄钟,也就是180小时,这个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原书基本上就是360页,每个番茄钟平均翻译1页。
这是个平均的时间。有的页图片比较多,就翻译得快,有的页全是文字,就很慢。
这本书的难度在于,非常专业。因为是一本武器发展史方面的书,涉及到历史(从史前到现在)、地理(除了南北极,全世界基本都涉及)、人名、历史事件(尤其是军事方面的著名战役)、机械设计、零部件专有名词等等。其中我只对机械方面的专业词汇稍微熟悉一些,基本上全靠现查,所以非常痛苦。
而且翻译的原书是纸质版,没有电子版。就是一本大部头的、像砖头一样厚的全英文书,在Word文档里标清楚每一页的页码,然后写下翻译出的中文。书里面到处都是小插图,小插图下面有图例或者注释,也有一条条标出来,某一页某个角落某个序号注释如下……总之很繁琐。
我对原书的写作水平,说实话不敢恭维。英国人的书,句子极其长,很多段落整段没有标点符号,从句一个套一个,光断句就是一件费神的事。经常觉得根本就狗屁不通,不知所云。我之前也看过不少英文论文,这种程度的长句子,放在专业论文里都显得太臃肿了。总之比起前面翻译的那个畅销书,同样翻译一段话,所花的时间可能在前者的三倍以上。
翻译的过程中,文字障碍只是其一,更大的障碍在于内容本身。例如,里面有很长的篇幅讲枪械的发展历史,从火绳枪开始,到燧发枪,慢慢到有弹壳的手枪和步枪。每一种枪械都有文字讲解其发射原理,看起来让人非常头大。如果自己想不明白子弹是怎么打出去的,你就翻译不出来。所以那段时间整天琢磨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结构,想明白主要零部件的运作原理,才可能找到合适的词。
再比如,日本人的兵器和护具翻译起来也无比痛苦。原书用的都是日语的英文发音词,如果我懂日语,就能按照英文发音直接写成日语片假名,然后找出对应的汉字。但我不懂日语,只好查词典。但十有五六查不到,因为太专业、生僻了。比方说日本刀刀口上面磨出来的刃部与刀身的那条分界线的名字,比方说日本全套铠甲里面帽子上那两个翅膀一样的东西的名字。很难找。于是查了大量的日本战国时期武器爱好者在论坛发的帖子,还有很多日本游戏攻略,根据图片上的东西找到日文对应的字。这个过程很痛苦,而且有时候几个出处显示的名称不一样。总之做了大量的比对工作,有可能最后就是确定了一个字,背后却花费了大量的检索时间。毕竟咱不专业啊。
不过也有好玩的,比方说知道了日本刀制作工艺。日本刀要刀刃强度大,刀背韧性好,这两个要求是矛盾的。于是匠人们想到了一个招,把钢棒上面裹上泥,露出一条缝来,然后拿去烧。这样淬火的时候,露出来的那一部分冷却快,硬度就好。裹泥的部分冷却慢,韧性就好。这样反复加热、淬火,就得到了适合日本刀要求的棒材。很精妙吧。
总体上,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是痛并快乐着。
其实,当时做这件事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逃避。
当时是我人生中比较灰暗的时期。我姐姐就在那时查出来绝症,我带她到处检查,结果都是一样。就在这本书翻译到一半的时候,她便去世了。于是,翻译这本书对我来说成了一种疗伤的手段,成了我暂时忘却痛苦的一个庇护所。那时候,我宁可这本书永远翻译不完。
三、我怎么看待这个活儿
但不管怎么说,事情总是做完了。陆陆续续做了四个月,下班后翻,早起翻,周末翻,终于在某一天,翻完了最后一页。
然后从头到尾自己校对了一遍,删减了很多没用的字,就交稿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出版社的中间人,他说你傻呀,你是按字数算钱的,删掉了不是吃亏了?我说,如果是为了赚钱,我才不干这个呢。既然做,就想按我心目中的样子把它做出来。
事实上就是这样。如果为了赚钱,花那么多心血,太划不来了。毕竟我也没有版权,卖多卖少跟我也没什么关系。但我想把它在我能力范围内做好。
现在收到了书,自己翻翻看看,感觉确实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后续出版社经过了多轮的校对,但总体上改动不是很大。我摸着中文版的书页,看着里面的文字,依稀能想起来当时在台灯下一句一句翻译的情形。
当时我还写了一个译者序,出版社说是有可能用,也可能不用。结果真的没有放进去,不过也无所谓。就把这个译者序放到这里,做个纪念吧。
一个机械工程师的暴力美学
作为一个机械工程师,我见到这本原版书时一眼就喜欢上了它。这本书有一种厚重的金戈铁马般的手感和深色泛光的封面;翻开它的时候纸张摩擦发出“咔咔”的声音,空气中马上飘散出淡淡的油墨香。信手翻开,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从指间流过。我看到原始时代的简陋石器,看到威风凛凛的古罗马帝国战士,看到色彩鲜艳的大洋洲土著,看到高贵华丽的欧洲剑和散发出危险气息的日本刀,看到一战时期的水冷式机枪,和二战时期的苏联英雄狙击手……我看到人类历史就在我的手上流淌,这让我兴奋不已。
于是便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工作,投入到紧张而充满趣味的翻译工作中。事后发现,翻译的过程远比我想的困难:这真是一段艰辛而刺激的旅程!原书中有大量的历史、地理、军事学领域的专有名词,需要逐一落实查证;大量的各国人名和历史事件,也需要谨慎选择最为恰当的语言;原文的语法极为典雅复杂,乃至艰深,在文法转化拆解重构方面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翻译本书的日日夜夜,常常在脑海里出现各种雷帽、击锤、机括、枪栓,浮现各种精美的雕刻和致命的刃锋。一发箭矢如何飞入敌方的城堡,一颗子弹如何顺利上膛、击发,这些内容成了我那段时间乐此不疲的脑力游戏。幸好我有多年的专业背景,对于书中出现的各种机械结构、零件、各种相互牵连扣转的精巧设计、繁复精密的制造工艺都略有心得,正因为此,我也常常在翻译中不由得对前人在兵器上的精妙构想和大胆设计拍案叫绝。
当最后一段文字落上纸面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捏着回程车票的旅人,不论是否恋恋不舍,毕竟总要踏上归程。
再次拿起这本书,让这段千年历史不知第几次地从指尖一路流淌。与第一次拿起它时相比,现在书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像是我的财富,每一个人物都像是我的朋友。这本书就是一个乐园,让我实现了每个男人小时候都会做的有关刀剑和枪炮的梦,在这个刀光剑影的世界里完成了一段完美旅程。
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候。我放下书卷,关掉显示器,回到真实的世界里去。街道上的人们笑容灿烂,新闻里的世界纷乱依然。然而我知道这一切的美好与暴力都与这本书的主题息息相关,这本书的主角充满魅力但又致命地危险。那时我想,兵器一物的暴力美学若能止于本书,不要流入人世,那便是世间最可幸运之事啦。
译者
于古城西安 2016-2-25
转眼过去了三年。这三年里又发生了很多故事,这本书、这件事几乎都被我淡忘了。偶尔出版社联系我,补充一些东西,或者确认一些词句,隔三差五提醒着我自己还曾经做过这么一件事。甚至有时候我觉得这本书永远都不会出版,这也很有可能。
日子一天天流淌,忽然有一天,出版社问我要地址,说要邮寄样书了,说这本书真的出版了。我长出一口气,想了想,给她发了一个微笑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