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书中内容,希望承了刘老师的意愿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家长们。
(本章按原书分享)
四 自我价值是怎么丢掉的
1.不良夫妻关系打击自我价值
我曾经在公立学校工作多年,当年因为家访有一个发现,凡是家庭关系不好的,孩子绝大部分都出问题。反之,凡是在学校出问题的孩子,绝大部分家庭关系都有问题。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与孩子三个人分别对应不同的位置。爸爸就是天,妈妈就是地,孩子就是天地之间一个人。如果天和地开始斗了,那孩子这个人就会恐惧,缺安全感。《大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孩子学习(虑)的前提就是安,如果孩子不安了,怎么可能学得好呢?
夫妻关系的问题大概呈现以下几种情况:一、关系平淡甚至冷漠;二、吵架、打架;三、分居;四、离婚。离婚已经到了最后一步了,一般离婚是从前面几种状态慢慢过来的。每一种状态都可以对孩子造成伤害。
比如吵架中的夫妻可能还会争夺对孩子的爱。有些妈妈可能吵完架会做一件事,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把孩子叫到身边问:“孩子,你是更爱爸爸还是更爱妈妈呢?”当然还有更过分的,有些妈妈会更直接地问孩子:“孩子,如果妈和你爸离了,你选择跟谁过呢?”
在这里我想告诉那些目前夫妻关系不好的家长们,其实这种状态,这些问题已经让孩子痛苦不已了。因为孩子身上的细胞有两种,一种来自于男人,一种来自于女人。如果他看到提供这两种细胞的人是和谐的,他体内的细胞自然就和谐,如果他发现提供细胞的两个人是斗争的,他体内的细胞就会亲乱。
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孩子已经烦躁不安了,再听到妈妈问这个问题就更痛苦了。这就相当于在问他:“孩子,你把心掏出来,剖成两半,现在请你丢掉一半,你会丢哪一半呢?”他丢哪一半都会痛苦的。
当孩子发现父母总吵架的时候,他除了感到恐惧之外,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责心理。他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父母吵架,他会觉得自卑,甚至觉得不应该来到这个世上,自我价值会极速下降。有时为了拯救父母的关系,孩子不惜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唤醒父母。
很多年前,我看到过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中的一些片段。可能也是因为我做教育的原因吧,我感触很深。电视剧里有一个孩子叫丁丁,读幼儿园大班。夫妻两个人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有一天晚上,孩子已经睡了,但夫妻两个又因为一些事吵架了,因为声音比较大就把孩子给吵醒了。孩子醒来后感到害怕,就偷偷地从房间里出来想看他们吵得怎样了。这个孩子悄悄地把房门开了之后,他身体歪着去偷看爸妈,一不小心他就倒下来了,倒下来时刚好额头就撞在墙角上。额头就被撞破流血了,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夫妻两个看到孩子哭了而且头上还流血,立马停止吵架跑了过去。那个男人立马把孩子抱起来,女人去找一件衣服跟在后面,两人就冲向了医院。
他们去了医院之后,包扎好了,孩子的外婆听到消息也赶过来了。外婆见到孩子马上就问:“丁丁,丁丁,你头破了,你痛不痛啊?”这时候,男人是抱着孩子的,女人跟在男人的身后。那个丁丁听到外婆问话就说:“外婆,我不痛。”讲这话的时候还满脸带着笑。
我当时年纪还轻,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孩子为什么那样说。接着那个孩子做了一个动作,他把爸爸的手拉着一个,把妈妈的手拉一个,把他们两个手拉到一起。这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孩子的内心对话是这样的:“只要爸爸和妈妈不吵架,我头破算什么啊!”当时看了真是一阵心痛。
可惜过了几天,两个人又吵了,这一次孩子也被吵醒了。孩子从房间里出来以后,他直接走到厨房,拿了一把水果刀,直接把手割一下,割了一下之后手就破了,然后他举着流血的手说:“爸爸,妈妈,我的手破了,流血了。”这一个瞬间那个男人和女人,看着孩子这个样子愣住了。
我当时很佩服这个导演,最起码这个镜头打动我了,因为这一瞬间我明白,孩子在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唤醒成人。当父母婚姻出问题时,这个孩子会觉得内心不安、痛苦,他想的是如何拯救父母的关系,哪还有心思想学习呢。有时候,有些父母还对孩子说,我们大人的事跟你没关系。怎么可能没关系呢?你把他生下来就已经有关系了。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真心希望每一对夫妻能和谐相处。我在讲教育时经常会讲到夫妻关系,因为如果夫妻出问题了,家就出问题了,家都出问题了,哪还有好的家庭教育呀。所以这句话大家一定记住: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最好的教育。假如你想让孩子更有力量的话,那就请男人爱好女人,女人崇拜男人。
2.宠物式的教育打击自我价值
中国今天的家庭结构很多都是“非常6+1”的。因为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各种宠爱集于孩子一身。有人说,中国家庭培养的是小皇帝、小公主。西方人看到我们中国这样的教育现状,说中国人正在培养残疾的下一代。他们认为一个孩子能做的事情不让他做,还这么照顾他,除非这个人是残疾人,所以他们认为这是在培养残疾人。我却一直认为,中国人是在培养宠物。我发现家长们对孩子讲话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跟有些人养宠物的样子像极了。
宠物式教育有四种明显的表现:过度保护、过度包办、过度喂养、过度满足。宠物式教育中的家长们一直认为他们是最爱孩子的,但这种爱对孩子其实是一种伤害,这是一种溺爱。
第一,过度保护。
因为现在独生子女多,每个孩子都精贵无比,家长们就担心孩子出现不安全的情况,于是想尽办法要保护孩子。我们来看一些现象,奶奶带着小孩子在大街上走,突然发现前面正在修路。有一条小小的水沟,孩子刚刚准备要跨过去,那个奶奶会一把把他抱起来,不让孩子自己跨这个沟,因为她担心孩子会摔跤。看起来,孩子没有受伤,其实在他成长的路上他已经受伤了,因为他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这样的场景也不少见,如果孩子在家里不小心摔了一跤,奶奶会去打地板,责怪地板害宝宝摔跤了。宝宝可能开始在哭呢,看到这个就笑了,他也会跟着奶奶去打地板。可能若干年之后,这个孩子没有责任心,把什么问题都推在别人身上的时候,奶奶并不知道当年她无意中的教育才是罪魁祸首。
有一次我在江苏金坛讲课,课前有一位老师找到我,对我说:“刘老师,想拜托你一件事。”我说:“不客气,请说。”他说:“我想拜托你今天给家长们讲课的时候,能不能传达这样的意思,万一以后孩子不小心硫着碰着受伤了,能不能叫家长们不要大吵大闹来找我们的麻烦呢?”当我听完后,心里是很悲凉的。家长不光在家里保护,学校里也要保护,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一点小问题,家长们就会为了保护孩子而去找老师的麻烦。虽然很多老师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我敢保证,老师还是希望每个孩子都优秀、都健康的。他也绝对不希望孩子受伤,但是有一些孩子受伤是在所难免的。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一个孩子早晚都要受伤,那早一点受是不是比晚一点受更好呢?
正因为家长们过度对孩子保护,很容易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时间一长,导致一个结果,老师们不作为了。因为我不做不错,做了反而会错,那我不做就行了。所以,有的学校规定,有挑战的、有难度的、有一定危险的游戏活动不能做了,体育课上的双杠、单杠、跳山羊等运动方式都不见了。但是孩子们恰恰是在犯错,偶尔受点小伤的情况下变得更强大的,而这一切因为“保护”没有机会了。如果有一天,真正需要孩子这些素质的时候,可能我们后悔都没有机会了。
今天中国在奥运会上拿的金牌越来越多,但是孩子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导致的。因为危险的活动不能参加,孩子安静地待在家里最安全。然后你从小就把一个手机丢给他,把一个电脑丢给他,当他有一天上瘾之后,你又开始指责他,你是不是太不合理啦?
第二,过度包办。
如果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二年级还不会自己穿衣,你真的不必太惊讶,这种情况我都见到过。按道理他都已经进入小学阶段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应该完全不成问题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里人帮他什么都包办了。因为对孩子的包办,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我曾遇到一位二年级还不会自己吃饭的孩子,他妈妈发现孩子学习出问题才来找我。我跟她讲了一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告诉她最起码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结果那位妈妈就很纠结,她告诉我,家里有四位老人,曾经因为孩子的问题多次跟她起过争执。这位妈妈也认为孩子应该自立,可四位老人却坚持包办,并且对孩子的妈妈说:“我们四个轮流来,每人一周两天就够,你忙你的,不用你担心的。”
是的,今天四位老人是可以轮流值班来包办孩子的生活问题,可是毕竟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情是他们包办不来的,一旦到那时候,孩子发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内心一定会产生自卑感。如果这样自我价值低下后,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学习的问题。
第三,过度喂养。
我经常会遇到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咨询我一个问题:“刘老师,我们家的孩子不肯好好吃饭,该怎么办呢?”我往往会反问他两个问题:“你家孩子不肯吃饭,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是不是身体有毛病?”如果他告诉我都没毛病,我就告诉他这不算问题,只要听我的,大概两天就可以搞定。我的要求非常简单:从今天开始规定他吃饭的时间,在规定时间之内不吃就算了,不准追着喂孩子吃,两顿饭之间不能吃任何零食和饮料。
有个妈妈回去真这么做了。她先跟孩子说好了,今天中午什么时间开始吃饭,到什么时间午餐结束,如果不吃,妈妈会把食物收掉,要到晚饭才能吃了。结果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喊孩子吃饭,孩子不愿意吃,家人都不理他,到时间就收掉了。结果下午孩子饿了,就想吃零食,那天因为家长上了我的课之后,全家人统一意见了,饿也不给。结果他妈妈当天就发短消息给告诉我:“刘老师,想让孩子吃饭其实很简单,要不了两天,两顿就搞定了,现在孩子吃饭比我还快呢。”
孩子之所以不好好吃饭,是因为他知道,我不吃,你会喂我;我不吃,你会给我零食。我们给的太多了,所以,孩子反而不好好吃饭了。想让孩子吃饭真的很简单,让他得到的少一点,饿一饿,他自然会吃得比什么都好。
但有些家长担心呀,如果饿坏了怎么办呀?要是营养不良怎么办呀?我想告诉那些家长们,你多虑了,孩子饿几顿是饿不坏的,而且今天的孩子绝对不会营养不良。如果是营养不良,恰恰是给到的太多,他不好好吃、挑食才导致的。我在父母课现场有时也会跟家长们讲到这个话题。我拿我自身举例,我个子将近一米八,皮肤白暂,但我小时候经常半个月、一个月都吃不到一口肉的,能把饭吃饱就不错了,但好像没有因为少吃而导致营养不良。可以这样说,今天孩子的物质营养已经完全的超标了,孩子心灵成长的心理营养倒是挺缺乏的。
我因为做教育,形成了职业习惯,特别喜欢去观察。我看到现在幼儿园门口爷爷奶奶送孩子的蛮多的。那些爷爷把孩子送到门口,除了跟孩子说再见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经常出现的,那就是:“宝贝,今天晚上你想吃什么呀?”这句话的背后的意思就是:今天晚上你想吃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菜单是以你的胃口来定的,你才是家里最重要的人。
还有更可怕的现象,85%的学校门口都有炸鸡腿、烤鸡翅、关东煮……大家都应该明白,这些东西都是垃圾食品,但这些垃圾食品都进入孩子的肚子了。
我已经吃纯素很多年了,而且我在外面讲课一般一天七八个小时,多的时候一天会讲十几个小时。我一年将近讲三百天的课,精气神怎么好像永远还很足呢?一个人内在有力量的时候,他自然就有营养。当外在不断地去补的时候,你补了一些营养,同时补了一些毒素进去了。如果我们再这样过度地喂养孩子,将来这些孩子外在身材出问题,内在精力出问题,他运动不灵敏,思维受影响,自我价值就会受影响,其实这是在害他。
第四,过度满足。
有句话对家长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现在物质财富丰盈,家长们很自然地就愿意给到孩子更多,有时候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
有一次一对夫妻因为孩子学习没动力来找我咨询,我当时问了那个爸爸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对孩子太宠,孩子要什么你就给什么吧?”结果他老婆在旁边马上接过话说:“刘老师,我老公比你说的更厉害,儿子还没要他就提前准备好了。”那个爸爸振振有词地说:“我自己当年创业吃了很多苦,现在条件好了,我不想让儿子再吃苦了。”我告诉他:“也许你当年创业成功正是因为你吃了苦,如果现在不让孩子吃点苦,等于剥夺了他成功的机会啊。”他并不知道,因为他这样无限制地满足孩子,孩子什么都得到了,哪还有斗志呢?他不知道吃苦正是治儿子没动力的药,如果知道这一点,他大概不会阻止孩子吃“药”的。
我在动能营中遇到过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我们的一次聊天可有意思了。他先告诉我:“老师,我告诉你,我在家里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我说:“你吹牛吧,你哪有那么厉害。”他说:“老师,我真的要什么都能得到。爷爷不给奶奶给;外公不给外婆给;爸爸不给妈妈给,他们总有一个会给的。”我一想果然是典型的“非常6+1”呀,我就继续追问:“万一他们心情不好一个都不给呢?”他马上跟我说:“我还有一个绝招。”我说:“什么绝招呢?”他说:“我就哭。”我说:“你哭就一定成功吗?”他满有把握地说:“老师,我奶奶最好搞定了,一般两分钟就差不多了,我妈最难搞定,要8分钟才差不多啊。”
我听完后对孩子很佩服,觉得他简直就是个心理学家。他把家里人的情况摸得透透的,知道谁容易对付,要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一般奶奶的心是最软的,孩子哭两分钟就会投降了。可能奶奶也知道这样不对,她做完之后还要担心孩子的妈妈会指责,所以还会跟孩子约定:“宝贝,我告诉你呀,这事不能告诉你妈哦。”我不是想指责奶奶,但隔代教育确实更容易出问题。好在现在觉醒的爷爷奶奶越来越多,最近我在全国各地讲课时,总能看到课堂里有爷爷奶奶的身影。
妈妈是比较难对付的,因为今天很多男人都缺位了,所以妈妈在家里既唱红脸又唱白脸,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有温柔的一面,也要有严格的一面。但如果真遇到孩子哭闹的话,一般最后都会投降的,投降之前她会说一句貌似智慧其实无效的话:“好了,好了,别哭了,那我跟你说,除非这是最后一次。”到这里,孩子知道已经成功了,他会答应你这是最后一次,但是到了下一次,他又会故仗重演。甚至可以这么说,孩子很多所谓的坏习惯都是妈妈们这样一次次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