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婚之前,我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从来也不认为结婚后,我就是别人家的媳妇,是别人家的人了。认为只要嫁得不远,我还是我自己家里人,还是和以前一样。
第一次有嫁出去的女儿是客人的感受,是在婚后几天回娘家的时候。那天,爸妈对我客气起来,也说不出是哪里不对劲,就是客气了些,心里感觉怪怪的。到了晚上,爸爸对妈妈说:“今天女儿回来了,不比以前,现在是客人了,你要招待周到点。”虽说是开玩笑,可是我心里莫名酸楚,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一个人在楼下哭了好久。被楼上说话的爸妈听到了,得知我难过的原因后,急忙说:“我们就是开玩笑,好了,不把你当客人,这还像以前一样是你的家。”这时,我才停止哭泣,然后听到爸爸说:“孩子还是不习惯。”
说实话,妈妈从小到大对我和弟弟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是非常好的。生怕我们没吃饱,没穿暖,和那个年代的母亲比起来,妈妈是一位负责任的好妈妈。(我现在依稀记得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孩子小时候放学回家,他们的妈妈不是在打麻将就是不知道去哪里了,饿得咕咕叫都没能及时吃上一口饭菜。)
但是,在情感的处理上,妈妈对我是严苛的,小时候听到太多的批评与责难,只要稍微做得不好,就会听到批评,导致我成年后,偶尔做梦梦见小时候妈妈对我的大声呵斥,说我这做得不好、那儿不好,我就特别难过,连做梦都因为这个哭醒。
对弟弟呢?从小到大都是无条件宠爱,家里四个人,只有弟弟可以对妈妈说话大声,对她提出批评和意见,她也甘之如饴地接受。从小到大,就算我愤怒,对妈妈有任何不满,对她有一点埋怨、牢骚,她会马上反击,并且大声吼我,即使我是有道理的。
但是弟弟就不一样,他对妈妈大吼大叫也罢,嫌她啰嗦也罢,她从来不会觉得受到委屈而反击,他做的任何事情在妈妈眼里都是正确的、有原因的。即使春节只回来一星期,一回来就和同学朋友出去玩,晚上不回家,在妈妈眼里都不是不在乎父母家人,而是人缘好,混得开。而爸爸要是出去和朋友聚会晚点回来,妈妈就会大发脾气,搞得家里气氛怪异紧张。
不只是我的妈妈这样,很多妈妈都这样。儿子永远是自家的,女儿没出嫁之前可能是自家的,但是长大了终有一天是嫁出去的,是别人家的了。而儿子不管结婚与否,都是自家的。所以得到的爱是不对等的。
母亲对儿子的过分宠溺,导致现在中国男人几乎都是巨婴,只是程度深浅而已,她们把母子关系看得高于一切,这是一个普遍现状,也是几千年的文化决定的。尽管自由平等思想已经传播近百年,但是几千年的顽固思想已深深地印在血液里。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像马伊琍、谢杏芳这样独立强大的女性在面对丈夫出轨的时候仍然选择原谅。很多微博、公众号都在对这种事大肆讨论,唏嘘不已,抨击这个男权社会,义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
从女性角度来讲,女性对良好的家庭关系非常重视,当有孩子之后,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完整的家而努力,并且二人感情虽然出现裂痕,也还在,想的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其实,深处来说,何尝不是因为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情感压力太苛刻了呢?
当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已经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家,和另一个男人组建新的家庭,而那个男人,除了有自己新的小家,还有原来的家。父母从来没有将儿子成家之后认为不是自家的了,他只是多了一个家而已。于男人而言,增加了新的温暖,原来的家还在。于女人呢?从原来的家庭出来走进新的家庭,是一种转移,转移到新建的家庭,甚至去融入男人的原生家庭。从来只有嫁女儿家里在哭,娶媳妇都是在笑。
于女人而言,一旦新建立的家破裂,她便失去了辛辛苦苦经营的家庭,又回不到自己原来的家,便没有了那种金钱和地位没法比的温暖。不管多么强大的女人都很难承受这种痛苦。虽然自己的父母仍在,还是会接纳自己,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已经不是当初,时间长了,家里人还会嫌弃。原来家庭的温暖已经不再如初,自己新组建的家庭破碎后,女人会感觉无处可去。女人天生对关系重视,关注自己的感受,也去照顾家庭成员的感受。于她们而言,出轨可以接受,而破裂的家庭是不可接受的,她们不到忍无可忍,都会愿意原谅那个男人,和他继续维持一个家的温暖。
反观男人,他们是受不了老婆出轨的。在家庭关系的经营上没有女人付出的多,而且自己的原生家庭一直都在,毫无保留地接纳自己,他是有退路的,离婚之后,他只是少了一部分的温暖,同样可以在自己原来的家庭找到家的温暖,并未全部失去,所以对待同样的事情态度不一样。
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与其说是男权思想的延续,男女不平等所致,不如说成是文化因素造成的。长期的这种高于一切的母子关系造就了我们这样的巨婴国。这里的巨婴太多,女人们都在宽容着他们,宠着他们,无条件照顾着他们。
希望他们能够反思,好好对待那个当初选择和他们一切组建新家庭的女人。因为这个家庭一旦破碎,她们真的无处可去。在她们再次遇到可托付终身的人之前,她们不管多么有钱有地位,都是缺少家的温暖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