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伴了我们整个轮回。谁都有父母,没有父母的人是不存在的。说到父母,每个人都有感觉,很多画面会自然地浮现眼前,如果父母不在了,回忆就更多一些。
有的人经常有机会承侍父母,可以在跟前照顾、供养;有的则离家在外工作求学,或者像出家人,留在身边尽孝的机会并不多。但从广义上讲,轮回里的所有众生,在无始以来的时光里都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对每一个老母有情,也应该恭敬、尊重。
父母恩重如山,从做人的根本上讲,我们应该知恩、报恩。但今天的社会,很多人对父母并不重视,尤其在一些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开口闭口就讲父母的过失:没文化、思想落伍、搞不懂这个时代的状况……如此这般。他们的聚会里,谈得最多的是西方理念、创业之路,在他们看来,父母的时代早已过去,他们既没什么见识,也没什么前途——谈起这些,难免有不屑的心态。
从某种意义上的确如此,父母不一定懂这个时代的很多知识、技能,今天的年轻人,从小擅长摆弄各种电子产品、网络设备,电脑、手机、摄像机……玩起来得心应手,而父母对这些不要说操作,可能连名称都听不懂。但这不一定是他们没有文化、智慧,而是我们的成长环境使然,但在有些方面,比如他们内心的淳朴和爱,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品质。从这个层面看,我们对父母真应该有一种感恩,尤其他们在世的时候。否则不知不觉间,他们就老了,最后离开了,到那时,你会有一种很难想象的心情,会想起他们的点点滴滴,想起他们在你年幼时给予的种种关爱……但此时再想寻找他们的足迹,已经没办法了。
没有父母,怎会有今天的一切?
来到人间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像只小老鼠的尸体——这样比喻不知道好不好——是父母让我们没有腐烂,没有饿死、冻死,每天不断地呵护,各种各样地辛勤,让我们长大成人。而有人长大后,却对父母嗤之以鼻,即便从世间角度看,这也是极不合理的。从前的你,并没有这么强壮、庄严,也没有任何财富、权势,如果不是父母,还能不能有今天的一切?
关于孝顺父母,孔孟之道中非常重视,佛教也是如此。社会需要这方面的教育,不然年轻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口口声声说父母不懂,炫耀叛逆和个性,这是很奇怪的事。
如果你真想叛逆,应该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为了真理,走一条与生死轮回完全逆反的道。我们觉得人间快乐,他认为人生皆苦,为我们揭示“苦集灭道”的真理,这是真正的叛逆。一些学者、专家也这么认为:世上最伟大的叛逆者,就是释迦牟尼佛。可很多年轻人不是这样,他的叛逆没什么道理,只是从小习惯了愚昧、任性、莽撞……这并不好。
供好家里的两尊“佛”,人世间,的确有对父母不屑一顾的人,有置之不理的人,甚至有杀父杀母的人,哪怕在佛陀年代也不乏这类现象,否则不会有“五无间罪”,像当时的阿阇世王,就犯下杀父囚母等很多恶行。所以我们要反思,先不说度化天下无边无际的老母有情,至少应该爱自己的父母。有些人对于度化其他有情很重视,发菩提心的时候观想得很努力,但跟父母总是处不好。其实一个真正的菩萨,要从身边做起,先度父母为主的有缘众生,再度无始以来当过你父母的所有众生,可能更合理。
《心地观经》中说:“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有人精勤供养佛陀,有人精勤供养父母,这两者得到的福德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佛教徒看来,供佛功德是非常大的。但如果经常用鲜花、香果等种种供品供佛,却把父母扔在一百里外的地方,从来不去探望、关心,这是令人遗憾的啊!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是这样,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像很多事情都晃过去了,没有做。本来应该留一些照片、视频,但现在想回忆父亲母亲,却什么资料都没有。按说公开个人的这些可能不太好,但从自身感受来看,在父母离开后,的确会意识到很多东西的珍贵——你最无助时,父母不离不弃,相反呢?
这个时代的人,可能对父母越来越不孝顺。包括西方,本来有很多优秀的文明、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值得学习;但在另一些地方,比如子女经常驳斥父母,把他们当做一般人那样对待,这种现象也比较严重。
当然,西方人并非都不孝顺,有些特别孝顺的人,我们也有目共睹。但在新的时代和思想影响下,现代人跟古人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别。
从历史上看,99%的人都特别孝顺父母。但如今,尤其去了大城市的年轻人,好像对父母也没有过去那么尊敬。
很多失意的人甚至于会抱怨父母没有把我培养好。就像社会上经常听到的:“我为什么没有长在富贵家庭?”“早知道这样,你们就不该把我生下来!”有很多抱怨、怒气。把自己的贫穷、愚笨都归罪于父母。稍微懂得因果的人就清楚,并不是父母让你变成笨蛋的,而是自己无始以来造的恶业使然;也不是父母让你贫穷的,相反,他们应该最大限度地供养过你饮食、财物,能给的都给了,但如果自己欠缺福德资粮,还是会越来越穷。如果把责任都怪在父母身上,这是非常不讲道理的行为。
不管你是什么人物,如果父母性格不好、脾气不好,或者长相不好,身为子女都不应该嫌弃他们,不要有一种歧视的心。尤其人老了以后,可能会有一些毛病,嘴巴喋喋不休、脑子迷迷糊糊,住在一起,的确给年轻人带来一定压力。像城市里的有些家庭,如果父母有好几个孩子,他们都不想让父母过来住,不想赡养,因为住房的问题、性格的问题、爱好的问题等等。即使住在一起,饮食起居等很多方面也不愿意随顺、承侍。稍微有条件的,可能会找保姆或其他人照顾,然后忙自己的,平时根本不过问,连电话也不打。等到老人病危时,孩子们就都来了,商量家产怎么分,过段时间老人身体好起来,又纷纷散去,回到不闻不问的状态。
老人的习惯、爱好很难跟年轻人合拍,住在一起肯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不管怎样,小时候的我们有再大麻烦,父母从未放弃过,而是排除万难、尽心尽力地抚养,现在可以说轮换了角色,他们正处于最容易被遗弃的阶段,此时应该怎么做?父母用生命馈赠你,你用什么报答?
对父母真正的报恩,是让他们行持善法,这很重要。
《本事经》中讲:“父母于世间,恩深重难报,除无益制恶,授利劝修善。”在世间,父母的恩德最难以报答,但如果只是随顺他们一些无聊的喜好甚至恶行,打麻将、杀生等等,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不过老年人生活也很无聊,如果不学佛,还是会做很多无意义的事,这也没办法。即便如此,我们应该尽力教他们少造恶业,多行持有利益的善法,念念阿弥陀佛、放放生,也不错。
尤其在父母生病时,子女要好好承侍,按摩、沐浴、在脚上、身上敷一些药——印度或汉地都有这样的传统,其他还有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坐垫等。
这些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我们实际去做过没有?有些年轻人好像不愿意接近父母,哪怕父母病了。有些稍微有点钱,长得好一点,或者年轻有为,对父母就更加漠然。
父母在的时候,也许你没什么感觉,但正如《心地观经》所说:“母在堂时为最富,母不在时为最贫。母在之时皆圆满,悲母亡时悉空虚。”母亲在世的话,不管生活怎样都觉得富裕;母亲走了,就觉得自己很贫穷,当父母一一离开,你可能会感到世间有一种空虚,不过到那个时候,说什么也无济于事了。
父母在世时,确实是幸福的;父母不在了,也是比较悲伤的。不管怎样,希望你在他们晚年,至少从行为上有一点改变,经常回去看一看。因为父母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不像你的妻子、丈夫,或者其他世间人,他们对你可能有比较高的期望,但父母不会,只要能打打电话、聊聊天,哪怕给很少的一点钱,他们都喜出望外。如果做过这些,一旦他们真的离开,你可能不会有什么遗憾。
把一切的努力都寄托在“来日方长”,工作事业学习生活如此,孝敬父母亦如此,等到有一天突然发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个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是心中无尽的懊悔。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对父母对朋友对孩子,哪怕是对路人甲乙丙丁都毫不吝啬地拿出一份爱,你会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有意义有价值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