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能以成败来论之,他是个悲情的大人物,位高而权重,在国家里有威望与功绩,却一生无法与命运相争。每每读三国演义六出祁山时,满是悲凉,满是叹息,惜英雄壮志未酬命陨五丈原。
诸葛亮不过南阳躬耕之人,如果没有刘备三顾茅庐,孔明将终老山林。刘备是个落魄的人好不容易得了个徐庶最后还是没有留得住,但是让他知道了人才的重要。刘备请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得相见,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蓝图中,先取荆州,后图蜀中建立根基,待时机成熟,只需派一上将出荆州,刘备亲率宜州之众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亦。孔明对天下形势洞察清晰,分析透测,刘使君仿佛看到了中兴汉室的希望,几十年后司马懿告诉孔明隆中之对瞎扯。
西蜀沃野千里,民富而其主不能守,上天赐予刘使君的礼物。西蜀也有缺点,道路艰难,地处偏远,如果对魏用兵需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洛阳,司马懿坐镇陇西一带,只等诸葛亮前来,只要司马懿坚守不战,蜀军粮草短缺诸葛亮号称神仙也无计。
西川固然是一块不错的地方,农业发达,在那里建立政权,对国家财政收入方面会有很大帮助。但西川是西部边远地区,交通不方便,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对争霸天下带来很大的难度。再加上西川老百姓是不愿意打仗的,那里的老百姓过惯了安稳的生活,如果要打仗,他们是不会有热情的。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曹魏政权在北方已经经营了好几十年,曹魏政权是从汉王朝继承过来的,有很好的基础,不管是国家机构,军队,农业,水利诸多方面都要优于西蜀政权,就连诸葛亮自己都承认要想击败曹魏政权实在有点难。可以说天下大势已趋于明朗,魏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站在诸葛亮一边时,这位一生已匡扶汉室为己任的蜀国丞相还要极力的北伐,其结果只能是徒劳。
诸葛亮还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在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了北方,在路经华容道的时候被关羽拦住了,如果这时候关羽杀了曹操,那么整个三国的历史将被改写。可是诸葛亮知道云长念曹操的恩情不会杀他,还故意派他伏兵华容道,诸葛亮也有解释,曹操赤壁刚刚大败,如果关羽杀了曹操,北方必定陷入混乱,如果东吴趁机北伐那么对刘备统一天下非常不利,所以曹操就这样跑了。
诸葛亮的格局其实很低,从隆中对到华容道放曹,无不映射出一个乡野村夫狭隘的政治眼光。如果说选择偏安一隅的西川作为根据地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那么华容道放曹就是极其肤浅的政治策略。诸葛亮担心如果曹操死,东吴会趁机挥师北上,一切顺利的话东吴应该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甚至灭掉曹操,东吴的势力也将迅速扩张并对曹操和刘备形成绝对的压制,到那时再想对付东吴恐怕就很难了。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可以发现许多假设根本不可能存在。曹操虽然是被打败了,但国家的根基并没有被动摇,以战败后曹操的实力来算,虽没有对外作战的能力,但自保还是绰绰有余,所以东吴灭曹根本不可能。东吴还没有为北伐做好准备,赤壁之战后东吴的首要任务是稳固政权,东吴的内部还有一些战争,稳固政权显然比北伐更重要,所以东吴不会北伐,诸葛亮的担心显然多余了。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曾经向他献过一条计谋兵出子午谷。不管这条计策能否成功,但从出奇制胜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可行的,就算不能成功也最多不过损失1万人,在数次北伐都不成功的情况下是可以一试的。但诸葛亮没有采用,诸葛亮认为那样太冒险了。那么不冒险又有什么办法呢?没有,但诸葛亮就是不用。诸葛亮其实是一个不会变通的人,在常规很难取胜的情况下,他没有冒险的勇气,只能这样耗着直到有一天他命丧五丈原。诸葛亮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命,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我相信他说得出这样的话。诸葛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聪明的人都有个共同缺点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不肯相信别人能超过自己,而当失败后总告诉自己这是命运。
即兴赋诗一首:
未报先帝知遇恩,
六出岐山匡汉室。
壮志未酬身先死,
不知天下是三分。
图片来至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