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做系列阅读和读书笔记的想法,终于提上日程。美好的计划是每周一本书,一篇读书笔记。每月可能做一个总结,可能是比较,可能是融合。总之会选一个点写一篇文章。
最初定下的第一个主题“自我成长”,选书的过程中逐渐变为“逻辑思维”。一本书可以拥有很多标签或者不同的分类,这两个主题也并非完全没有交集,最重要的是,我其实没必要纠结用什么词来描绘我的这个书单。世上好书浩如烟海,阅读这件事本是没有尽头的。之所以用系列书单的样子呈现,是为了使阅读成为一个可以阶段性期待终点的项目而已。拥有一个目标和一个 deadline后,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阅读本身。
几经挑选,“逻辑思维”系列共选了12 本书:
✅ 1. 《如何阅读一本书》:先学会看书这件事情。
「计划 2021.05.09~2021.05.16」「实际 2021.05.09~2021.05.19」
01. 阅读的目的和意义|02. 阅读的层次与笔记类型|03. 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04. 不同类别书籍的阅读|05. 主题阅读|读后感
✅ 2. 《把时间当作朋友》:学着如何更好的看待时间、利用时间;
「计划 2021.05.20~2021.05.27」「实际 2021.05.20~2021.07.12」
01. 结构笔记 | 02. 概念笔记 0~2 章 | 03. 概念笔记 3~4 章 | 04. 概念笔记 5~6 章 | 05. 概念笔记 7~8 章 | 读后感
✅ 3. 《自控力》:更自律,才会更自由;
「计划 2021.07.14~2021.07.25」「实际 2021.07.14~2021.08.07」
01. 结构笔记 | 02. 概念笔记 1~3 章 | 03. 概念笔记 4~5 章 | 04. 概念笔记 6~7 章 | 05. 概念笔记 8~9 章 | 读后感:总结& 书评
✅ 4. 《事实》:数据当然很重要,它蕴含了世界的真相。
「计划 2021.08.09~2021.08.15」「实际 2021.08.09~2021.08.16」
01. 结构笔记 | 02. 概念笔记 1~3 章 | 03. 概念笔记 4~7 章 | 04. 概念笔记 8~11 章 | 读后感:总结 & 书评
⏸ 5. 《超越感觉》:据说书的内容很好,但是翻译不尽如人意。主要内容是批判性思维。
「计划 2021.08.16~2021.08.22」「实际 2021.08.16~____.__.__」
️ 6. 《批判性思维 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也是讲批判性思维,但这本书的翻译好像就好多了。
️ 7. 《批判性思维工具》:5~7 应该可以来一个横向比较。
️ 8.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若是能对神秘的经济学有所了解, 那也是极好的。
️ 9.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我看过一遍,印象并没有那么深刻。但它总是被推荐,我决定再看一遍。
️ 10. 《推理的迷宫》:这个名字就足够让我有兴趣。因为自己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所以非常偏爱“理性”、“推理”这样的字眼。
️ 11. 《学会提问》:盛名在外,期待。
️ 12. 《系统之美》:放置最后,是因为它的名字看起来特别适合“总结”,似乎是着眼于整体和宏观。
尽管列了有 12 本,且都是备受网友赞誉和推崇的书,但是不一定符合我的口味。我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精读或者略读。相应的读书笔记和总结也有粗细之分。总之,目的是阅读,是思考,是学习,形式不重要,希望能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阅读本身带来的乐趣。
项目不定期总结: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以我现在的方式,一周一本始终只能停留在理想中。“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句话还是太温柔了。计划赶不上的何止现实生活的变化,还有自己的惰性、心气儿和情绪。
不过,有两件事情如果可以做到,那么事情便不算无可挽回:1. 不放弃,再如何拖延,也好过彻底食言;2. 不害怕新的开始(害怕是因为担心再次失败)。失败是属于过去的,希望一定在“开始”之后的将来。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第二本断断续续拖延近两个月之久(有实际难处也有自己情绪不好、懒惰等原因),我还是很不要 face地说,我的目标仍然是“一周一本”。原因有三:1. 目标理应设为「很努力就有希望达到的」程度;2. 阅读亦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情,我的效率会慢慢提高的;3. 设为一周,我可能实际需要两周,若是设为一个月,真的非常有可能拖至两个月——目标应该给自己压迫感。
2021.07.12
终于在 04《事实》这本书上,实现了一周一本的目标。也许以后会有各种各样的状况,我以后肯定没办法保证每本都在一周内完成,但是这将是我持续努力的目标。
从 03《自控力》开始,我的读后感分为了两篇:「总结」和「书评」。
最初只有一篇书评,书评里前半部分总结,后半部分评价。从 03《自控力》和 04《事实》的实践来看,这样子篇幅过长;想过要不要去掉总结的部分,只写评价,犹豫很久。
其实一本好的论述类书籍(我都是精心筛选过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内容结构都是作者精心设计过的,因此我每次做结构笔记也好,概念笔记也好,基本还是遵循原书作者的安排。如果我的总结依然如此,那也很没有意思。
为了检验阅读效果,我依然想要保留「总结」,但是会尽量换一种和作者不一样的思路去表达这本书的内容。世上逻辑千万条,说的合理即可。
这让一个本来没什么意思的总结活动,变成了一个稍微有点儿意思的二创活动。我相信在以后同类书籍的对比阅读中,这事儿能更有意思。
继续加油吧。
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