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采访了四位好友整理而出,是一篇关于“想”为主题的文章,道出了每个人的每一点小故事,最终以第一人称的角度给您呈现,希望让您有所收获。
1
第一个故事,来自朋友“小小疯人院”。
大概三岁时,我听到了人生中第一座“大城市”——保定。至此,这座城一直印在脑海,以致如今已27岁的我,仍久久不能释怀。
那天下午,我发现村西头的马路边上,停着一辆豪华大巴士。一下打破了小村的宁静,让这座平时能拥有一辆农用三轮车都能无比自豪的村子瞬时热闹起来,大家纷纷讨论着这辆大巴士的去向。当然,也有像我一样充满无限好奇与艳羡的孩子们趴在车旁,在与车轮比高度。
不久,我看到村里几个大人们扛着大包小包走过来,把一堆堆行李填进大巴士的肚子里。随后,我看到父亲也来了,欣喜若狂的我赶忙奔去,期待着也能走进大巴士里一探究竟。不料,我被父亲用一只胳膊夹在腋下,交给了母亲。我自是不肯罢休,拼命追赶,后来还是被母亲抱回了家。最终,我被一只橘子收买。
过了很久,当我再次回到家,便再也没看到过母亲(之前在大姑家住了一段时间),只是听说我母亲被陕西来的娘家人接走,再也不会回来了。
难怪,我刚到家就有左邻右舍问我:想你妈吗?“不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说,可能是因为年纪太小,根本不懂离别的含义。只觉得身边少了一个人,倒也不打紧。
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打算到中国的几座小城走一走,因为保定距离北京只有四十分钟的车程,再加上我从小对这座城市的情愫,抱着索性便去看看的心态,才让我再次回忆起这件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2019年11月13日星期三上午,当我在办公室里搜索关于保定的旅行攻略时,心中那种埋藏多年的情感便再也无法按捺,双眼开始模糊,眼眶慢慢湿润。
于是,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一直在“想”。
——@小小疯人院
2
第二个故事,来自朋友“一鉴如故”。
深夜22点,我坐上了从梨园开往北土城的地铁,内心终于崩溃,我哭得一塌糊涂。
相识9年,相恋7年,在一起6年,我还是失去了她。
这天上午,我把她的最后一只行李箱搬上车,陪她一起去新住处,将一切安排妥当。在我们吃完最后一顿“老诚一锅”羊蝎子后,算是给这段感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刚分开的前几天,我不以为然,甚至有种莫名的轻松,以至于都自我怀疑我是否缺乏“良心”这种东西。但当我找不到感冒药放在哪里时;不知道怎么联系商家送水时;对早餐的黄豆应该在哪里买而一脸茫然时;甚至翻了半天都找不到牙刷牙膏时,我终于还是想起了她。
打开背包,我发现了一个精致的皮革笔记本,不自觉的翻开,第一段文字还没有看完,我便已哭成泪人。笔记本中记录了两个人的点点滴滴,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指责与不堪,甚至连字体都有点歪斜,但就是这样平淡的文字,像一个个被烧红了的针尖,一点一点的刺痛着我。
我一度以为自己是个干脆利索、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对于感情更是如此。甚至看到那些因情感纠葛而喝的烂醉如泥、哭的稀里哗啦、闹得跳河自杀的人,只有嗤之以鼻。后来我明白,那是因为我不懂。
在无数个午夜梦回中,她总能悄悄的走进我的世界,以前没想过结婚,和她在一起后,结婚这事没想过别人,不成想,最终我却是孤身一人。
无意中,经过两人逛过的商场,思绪又是一路起飞。
原来,我一直在“想”。
——@一鉴如故
3
第三个故事,来自朋友“思北”。
2018年十一过后,我离职了,打算换家新单位。
在薪资要求一降再降、面试范围一扩再扩的情况下,辗转近一个月,我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天的凌晨三点钟,我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说父亲住院了。于是我立即购买最早、最快的一班列车,要即刻赶到父亲身边。
父亲兄弟三个,他年纪最小、身体最差、但脾气却最大。记得有一次我跟他发生矛盾,愤怒的父亲用麻绳将我拴在树桩上,挥动着大拇指一样粗的木棍抽打我,我疼的直咧嘴,但依然没有喊出来,因为我怕邻居们知道后嘲笑我们一家。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从小敏感、自卑,但骨子里却坚韧、不屈的性格。
我跟父亲话不多,甚至一度把他对我的“伤害”记恨于心。高考后,我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城市念大学,一是为了追求心中的自由,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为了摆脱他。直到这次回到家,我发现父亲腰弯了,头白了,人老了,鼻子一酸,我哭了。
这些年一个人在外漂泊,也时有回忆起孩童的时刻,想起父亲为了给我要一截甘蔗,半夜十二点去敲大伯家的门,也听到自己在微弱的灯光下咀嚼甘蔗的声音,清脆而甘甜,但我仍然一年给他打不了一个电话。
前两天,父亲突然用智能手机给我开了个视频,我被吓了一跳,以为是家里出了变故。由于前两天熬夜,导致我双眼通红,父亲却以为我刚哭过,关切的问我是不是和别人闹矛盾了。由于这样的关怀我太久没有感受过,竟被这句话深深的敲了一下。
我曾以为我不会去想他,我以为想一个人很浪费时间。
原来,我一直在“想”。
——@思北
4
第四个故事,来自朋友“一想天开”。
今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考研培训机构打来的。
2012年,我高考失利,与自己梦想的电影专业失之交臂。只报考了一个普通大学的一个普通的专业。
毕业五年,做过销售、做过广告、也做过金融,谈不上喜欢,只是被迫谋生,倒也算干的尽心尽力。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感觉到自己不能就这么完了,梦想不能还没有开始就以失败而告终。我尝试捡起当初的愿望,打算报考电影专业的研究生,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个电话。
我是一个谨慎的人,总怕自己被骗。在选择机构这种“大事上”,更是慎之又慎,毕竟几万块的学费,我必须掂量清楚。在网上找了一家口碑较为上乘的机构后,我陆续又找了另外两家,算是来个货比三家吧。在反复沟通一个月之后,终于和其中的一家谈妥课程规划、教材、师资力量以及价格后,我仍然选择一周后付款。这是我给自己提的醒,告诉自己别轻易决定,一旦决定就要坚决执行。
有了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我内心稍有成熟,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很多事就是这样,兜兜转转一圈之后,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除了多几段故事外,其他一切照旧,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对自己多了几分较为深刻的认识。就像考研这事,我曾以为自己从校园出来后,不会再碰课本,更不会再动笔写字,甚至听到“梦想”这两个字时,就觉得既美丽又空洞。但我这次,还是决定去试试。
因为,生活给我的苦,远比学习给我的苦要更为深刻。
内心的声音告诉我,对于喜欢的事,原来,我一直在“想”。
——@一想天开
至此,在这里我为大家采访整理的四位好友的故事已分享完毕。这不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也不是一个鸡汤励志的传奇,这只是一个个市井小人物的平凡小事,希望能对孤独前行的你有所帮助。
让我们祝福思念母亲的那位朋友,或许对方也在想你;
让我们安慰失去恋人的那位朋友,至少你曾经拥有;
让我们欣赏自我和解的那位朋友,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让我们鼓励坚持考研的那位朋友,唯有梦想才让你与众不同。
最后,用周国平的一段话来给文章做结尾。人生有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发现很多事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的时候;第三次是知道很多事无法改变,但依然努力改变的时候。
情感|生活|视野|深度|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