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电影
2017年12月19日 • 周二• 18
刘峰他做了很多好事
大家都认为
那是他应该的
▼
截至今天,《芳华》豆瓣影评7.9,我也是等了两个多月才终于在影院见到了这部据说一秒没删的片子。
用冯导自己的话形容这部电影,它是是关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的青春往事,关于青春和爱情,战争和牺牲的壮丽诗篇。
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穗子的一句独白:
“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刘峰在这段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故事里是一个活雷锋的存在:
猪跑到大街上了,会喊他去帮忙:“刘峰,猪跑了,快来帮我们抓猪。”
没有人愿意和何小萍搭档跳舞,是他带着腰伤接过小萍的手解决矛盾;
战友结婚买不起沙发,他深夜赶工两个月,手工打了一对沙发送给他;
多年后文工团解散了,他回团里看望,看到穗子宿舍地板坏了,哪怕只住一天也要帮她修好。
他在文工团的日子里,做了很多好事,大家都叫他活雷锋,大家都认为,那是他应该的。
可是在他被下派离开文工团时,却只有何小萍出来送他。
当何小萍在刘峰宿舍楼下大声喊出哪句:
“刘峰,你明天走的时候叫我,我送你!”
我想,也许只有何小萍看到了他的善良。
没有什么是他应该做的,他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善良。
人们总是会习惯了别人的好,然后以为那是人家应该的,忘记了没有人理应帮你,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才是本分。
就像大学时候,舍友每天帮你带饭,有一天没有帮你,有人就会心怀不满,你以为别人顺路顺手的为啥不帮你,其实人家每次都要为了帮你打饭挤过层层人群跑到另一层餐厅等20分钟冒着38度的高温给你买你想要的那家盖浇饭。
舍友是班长你就认为人家该帮你跟老师请假,做你的传声筒,结果人家回来告诉你老师不允许还被你埋怨“你干嘛不帮我跟老师解释”。
有些人,习惯了别人的好,就忘了感恩。
何小萍大概也是因为从小生活在继父家中,不被人善待,才会更容易发现刘峰的善良。所以她才会在刘峰走后,遇到送到手里的A角时假装生病,用无言的反抗表达她对整个文工团的失望和绝望。
可以说电影在进入战争阶段前的情节基本离不开青春、激情、梦想等标准的青春片关键词,也只有进入战争情节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不仅是一部冯导为怀念自己青春拍摄的美好肉体文艺片。也许是因为战争的关系,何小萍这个战地护士的身份和刘峰战士的身份显得格外“高大”,好像更加区别于文工团那些冷漠的姑娘小伙们。特别是当何小萍突然被评为英雄后顺理成章的因为巨大的反差而精神分裂。
“白菜冬天放在室外不会坏,移进温暖的室内,就坏了。”
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文工团作为慰问部队来何小萍的医院演出,当舞台上响起曾经一起熟悉的音乐,熟悉的那群姑娘们跳起熟悉的舞蹈,何小萍独自一人走到操场上,伴着礼堂里的音乐,独自一人投入的舞蹈,每一个动作,她从未忘记。音乐结束,响起雷鸣的掌声,就像在为她一个人鼓掌。
对于电影中人物感情的部分,也许因为时长的限制,感觉情节有些碎片化,剧情变化显得突兀,萧穗子、林丁丁等人的感情线也都很潦草,何小萍和刘峰几乎没有感情线的梳理,不过这倒也合理,对于刘峰,何小萍是自卑的,她既然看得到刘峰的善良,在她心里,她自然是配不上他的。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很多细节我印象深刻——
比如,当游泳的姑娘们发现那个缝着海绵垫子的内衣时的群嘲,和后来她们强扯下何小萍的衣服,在他们心里,那件内衣谁的已经不重要了,它就是何小萍的。
比如,刘峰在离开文工团的时候打算扔掉所有曾经的奖状和背包,何小萍问他:“这都是新的,为什么不留着用。”他回答说:都印上字了,怎么用。
比如,刘峰在帮忙修她们宿舍地板的时候发现了何小萍曾经撕碎的军装照,然后默默将它拼好,多年后重逢时将它送给小萍。
刘峰,依旧是那个刘峰。
我没有看过严歌苓的原著,以为刘峰和何小萍没有落入俗套的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套路是合理的,他们那样始终善良的人啊,或许已经不需要用婚姻来证明什么了,他们只是互相陪伴着,两个善良却不被善待的人最后能相伴而走,算是最好也是最合适的结局了吧。
整场电影看下来,我没有感动到哭,反倒有些心情沉重。
反正我们去看一场电影也不是为了感动自己,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许看完有人会理解林丁丁为什么对刘峰落井下石;会感慨郝淑雯和萧穗子多年后还会拿刘峰的假肢嘲笑当年他与林丁丁的往事,或许他们从来没有相信过刘峰,也一直没有像何小萍一样发现他的善良。
不过我们啊,终究还是要坚持着善良,泰戈尔不是说了吗,“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