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育,我们可能马上会联想到学校和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学校教育和课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的主流。
李跃儿说:“教育从来就不只是学校的事,在以往的家长心目中,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去受教育的。当孩子进入学校,家长的一颗心也放下来。家长认为知了书就达了理。事实真的如此吗?一起来共读《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教育,不是招数”。
教育似乎很简单,去上学是受教育,去课外辅导班是受教育,回到家还是受教育。
有些家长从孩子零岁起就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教育,赏识教育,素质教育,自主教育,华德福教育不一而足。
教育市场的多元化往往也让家长眼花缭乱,不知如何下手去选择,甚至只是学了皮毛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教育。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我们敲响家庭教育的警钟。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刷爆朋友圈。
文中称孩子长期遭到同班两名同学霸凌,有一天更是被垃圾筐扣到头上,事发后这个孩子出现失眠,恐惧上学等症状。
2016年4月22日晚,有网友在QQ,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了一段不到100秒的视频。视频中有数名女生掌掴一名女生,被掌掴女生一直没有反抗。
本书中有一个妈妈,她告诉李跃儿老师说她一天不打孩子都不行,因为老师经常告状,孩子上课从来不听讲,而她送孩子到中心学画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调毛病。
跟孩子的妈妈谈话过了一个星期,她又来说:“老师我都一个星期没有打儿子了,他怎么还没有变好?”
让她坚持四个月看看有没有作用,对她说四个月之后你的孩子才能出现变化,如果有撒娇,胡闹这些症状才算有救。
有一次家长沙龙之后,她说:“李老师你让我别打儿子,我一天到晚忍着憋着难受”。
跃儿老师对她说:“你身体吃的这么好,好像专门为了打儿子的,要是我天天这么打早累倒了,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谁能救你儿子吗,只有你自己,我来监督你去救他,你还是听我的,别再打了,”当时很多家长都在场,都说你就听老师。
这个孩子完全打麻木了,打完了还是那种状态,孩子妈妈不解恨就用毛衣针戳。这位妈妈看了赏识教育的书,也听了讲座,所有的道理都能明白,就是做不到。
在妈妈打孩子的时候,她对孩子的爱在哪里?教育的核心是爱,爱是教育的“魂”。
有一个妈妈,因一件小事,无法自控情绪毒打孩子6小时,2小时后喝了一次水,然后接着打,最终孩子被活活打死,妈妈被公安机关逮捕后,孩子爸爸说孩子妈妈心里也不好受,邻居流着眼泪说孩子解脱了。
这是一个家庭版的霸凌事件,所不同的是施暴者是父母,受害者是孩子。
作为家长的我们心痛这个孩子之余是否也要思考:家长是否有权利侵占孩子的生命和生活。
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希望他得到最好的教育,而没有发现最应该教育的其实是作为家长的我们。
不是学习教育的方法,不是学习教育的招数,而是真正学习教育实质的灵魂,感化自己那颗坚硬的心,爱自己,才能爱孩子和周围的人。
这些霸凌现象的背后,需要思考:什么造成了这些霸凌现象?施暴的父母和施暴孩子的父母,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是促使他们施暴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认为,原生家庭里,孩子和父母没有建立起亲密关系,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爱,成年后,就缺失与人交往的能力。
施暴者在原生家庭中往往都有过被家暴或家庭冷暴力的经历,家长往往又是施暴者,在心理层面,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孩子忠诚于父母,这造就了孩子在被伤害的同时也成为了未来的施暴者。
同样,校园暴力的根源是家庭暴力。
成人的义务是为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氛围,而环境又会显现出一种氛围,对孩子起作用的是这种氛围。——李跃儿
氛围,并不是说家庭布置得有多漂亮,教室布置得有多美好,教学器材有多么高档。而是家长和老师身上散发出的温暖和接纳。
每天拥抱一下我们的孩子,入睡前亲吻一下他可爱的面颊,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冷静的接纳他的不足,等他情绪平静下来,再和孩子一起去面对,一起商量解决问题。
接纳,陪伴,让灵魂照耀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