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头一棒,对嬴政助力多多
继续拜读孙皓晖先生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现在给我强烈的感觉,要是秦始皇能够再说话,一定会说:——谢谢当头一棒,让嬴政彻底完成统一大业。
啊?为什么?当头一棒!怎么当头一棒,还能成为感谢的对象。
新华词典有云:
当头一棒:
1.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参看〖当头棒喝〗。
2.比喻给人以突然打击。
二:两次深刻教训
在嬴政亲政后,通过持续不断努力,一直顺风顺水。但有两件大事给予秦王嬴政当头一棒。第一件事就是荆轲刺秦王,第二件事就是李信被楚国将领项燕大败。
1.荆轲刺秦王事件,让秦王嬴政再也不相信王道分封,彻底决定用武力统一中国
太子丹精密设计、经历千辛万苦逃回燕国。经过燕王喜允许,太子丹发奋努力,通过太子傅编织人际网。最终荆轲出任燕国上卿,以上卿身份,敬献燕国燕南土地、外加秦王嬴政心心念念秦国叛徒大将樊於期的人头,最终得以——九宾之礼觐见秦王。
在九宾之礼上,荆轲依照规定好的计划一步一步实施刺秦。结果,没料到:秦王嬴政耐力极佳、反应灵敏、武艺高超。荆轲功亏一篑,最终九宾之礼上当场被杀。
之后,秦王嬴政再也不仿效周天子的王道分封制,直接确定武力统一中国的战略。
感谢荆轲,秦王心意已决;感谢荆轲,秦王不再犹豫。正是“荆轲刺秦王”这个当头一棒,让秦王嬴政突然打击,然后突然惊醒:只有武力才能平安统一中国;只有武力,才是最终和平的根本。打仗,是为了最终不打仗;打仗是为了最终和平。
2.李信被楚国大将项燕大败
韩国已灭,赵国也被灭,燕国被迫北逃,就连魏国也被大将王贲用计“水淹大梁”而灭。形势一片大好,放眼望去,只有齐国、楚国两国还没统一。秦国上下一片轻松,出于朝廷新老更替需要,出于政权相互平衡牵制需要,秦王嬴政听取、并采用了新锐大将李信的建议:二十万攻楚。
先介绍一下李信,为什么这次大败?我认为:最重要在于李信的心里发生根本变化,作战很大程度是为了重新彰显自己,而不是扎扎实实为了秦国的利益。原来李信军功赫赫,但被王贲灭魏国成绩一掩盖,李信心里很不平衡,也需要用灭楚国胜利之战来彰显自己。
所以,在接下来的灭楚战争中。李信出于自己独特心理,只想求战,无意识忽略副将蒙武的多次善意提醒。结果丢却秦军重甲优势,发挥轻兵技能,多次、逐渐、彻底钻进楚国末期项燕的全套。
结果,
片时连失两壁,一夜连退三城,三日三夜大败逃,一无反击之力......七都尉战死,八万六千三百一十三名士卒抛尸,撤回十余万,人人带伤......粮草器械军辎,全数丢失......淮北之地,悉数被项燕军收回。
3.王翦再次启用,灭楚大战一次全胜
(1)嬴政再次启用王翦
这又当头一棒,把秦王嬴政直接逼到在太庙面壁思过。经过痛苦反省,什么朝政平衡?什么大臣相互掣肘?见鬼去吧!!什么都不如实现统一大业重要!!
为什么王翦再三提醒,嬴政没有反应?导致大败产生?
从实际出发,嬴政再次拜王翦为大帅,将举国之兵交到王翦手里,以举国角度再战楚国,争取一战灭楚。
(2)王翦妙计灭楚
A.包容心是灭楚的先决条件
a.败军的归队,可以保证再次打仗人员的充足。
王翦让败军将领李信及其带领下士兵全部归队。不谈战绩,只谈人员状况。养好伤,一律再战。
b.败军的归队,用后来的攻击冲抵先前的战败,可以让大家心更齐、人更旺、士气更高涨。
c.败军,经过一次打仗,对楚国状况比较熟悉,可以在一定程度吸取经验、减少损失。
B.忍耐力是灭楚的重要条件
挖壕沟、养好伤、练臂力、做准备,练好全员忍耐力,战机不到,耐力当道。
C.严密的部署是灭楚的主要条件
面对楚军挑衅,秦军壕沟回击;嗅到绝佳战机,秦军全体出动。
D.随时微调计划是灭楚的重要补充
楚秦两军僵持,楚军决定撤退。秦军立刻全员出动,任务分工明确、完成速度完美。
楚军主力全部覆灭,楚王以及世族大臣皆被押解回咸阳。李信率八千敢死骑士死死咬住项燕幕府,在垓下围困项燕军队长达三日,楚军断粮而绝。项燕自杀,项梁逃脱。
4.正是毁灭式的打击,秦王嬴政用心接纳这当头一棒,重新再战,再次突破自己心理,严密布局灭楚大将。在经过一系列精密运作,灭楚才得以完成。
三:谢谢当头一棒,让嬴政彻底完成统一大业
失败并不可怕。当头一棒,也是好事。就看你是否从其中得到启示,并再次出发,全力再胜。
秦王嬴政正是从中吸取教训,再次而战,结果得以实现统一中国大业!
我想如果秦王嬴政如果还可以说话,肯定会说——谢谢当头一棒,让嬴政彻底完成统一大业!
预知后面如何,请看明天《大秦帝国》读书笔记二十四。
作者:王跃英,爱思考,爱行动! 笑一笑,走一生!
备注:本作者所有文章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在评论区联系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