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一台黑白电视机的故事,但依然恍如昨日,眼前真切。
这是一个初春的中午。天气微热,万物更新,桃红柳绿,大地勃发。
湘南一个偏僻的山村里,这一天热闹非凡,喜气洋洋。人们奔走相告,杳无音讯近四十多年的王老三,前段时间有消息了,而且今天就是他儿子返乡探亲的日子。
一辆绿色的吉普车,沿着靠山的小公路缓缓驶进了村口。乡亲们点燃炮仗,一顿“噼里啪啦”,烟雾缭绕,好不热闹。从车上走下来一年轻人,西装革履,打着领带,精气神足,但略有一丝紧张。王老大和王老二两兄弟匆忙迎了上去,握着年轻人的双手,颤抖,激动,上下打量,嘴里不停的念叨。这是王老三的大儿子,年约二十五六岁,奉父亲之命,提前返乡来看看故乡的样子,老家的亲人们。
乡亲们热情地将年轻人迎进了家族的祠堂,拜了祖宗,烧了高香。然后在两个伯父的带领与逐一介绍下,拜见了村里辈分高年纪长的老人们,他们是能生动活泼地聊起了当年王老三在村里的成长记忆与后来失踪后大家的担心焦虑。其他的男女乡亲们,尤其是小孩们是插不上嘴的。他们只图个热闹,围着吉普车好奇地转圈,想看个所以然;或者听听年轻人,说着一腔有点奇怪的普通话,时而能听懂,时而完全不知所以。
常年生活在农村里,绝大部分乡亲们一辈子也没接触过普通话,表达与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障碍。但半天的时间里,借助陪同他一起下来的县城政府人员时而不时的翻译与解释,年轻人耐心而又细致地与村里人讲述了父亲王老三这些年的经历与遭遇。四九年解放前,王老三加入了国民党的军队。后来战败,与军队一起逃到了宝岛台湾。孤独在外,漂泊如浮萍,但最后也算是苦尽甘来,在那边娶了妻,成了家,生了娃,立了业。随着年岁的增长,思乡的渴切与日俱增,但政策的原因,决定了落叶归根的想法无法付诸于行动。而近些年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密切加深,也给予了开放的政策。那些久居台湾的老人们终于可以实现自己返乡探亲的愿望了。所以第一时间,王老三就开始着手联系家乡的事宜。虽然好事多磨,但最后还是成功地与亲人们通上了电话,续了旧。但天有不测风云,在即将启程返乡的时刻,王老三旧病复发,无法正常行走,只得由大儿子先行前来,绵延联结亲情。
年轻人在村里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在叔叔伯伯们的陪同下,将村子里里外外转了个完整,随身带来的相机咔嚓咔嚓地响个不停,估计拍了不少照片,也是去圆老父亲一片浪子思乡情。下午四点左右,年轻人上了吉普车,在乡亲们的质朴挽留与叨叨中离开了村子,留给了村里人无尽的谈资与想象。
想象,不仅仅是对于王老三以及海峡的另一边的台湾,更多也附置于王老大和王老二的两户人家。据说,年轻人临走前给了两个伯父不少钞票,还是美元。到底多少,没有人说得清楚具体。反正,这两家人成为了方圆几十里的“明星家庭”。有意思的是,王老大的几近三十几岁的二儿子,王老二约而立之年的大儿子,在年轻人返乡不久的一段时间后,分别非常顺利地娶了两位如花似玉的媳妇。两家各自新建了房子,围了院子,过上了众人眼中的“幸福生活”。
王老二搬进了新房之后,专门到县城搬回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是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村里人破天荒地在家门口看上了电视,而之前男女老少每天晚饭后,要走一里多路到隔壁村的一户人家才能过个眼瘾。始终记得那时的情景:夜幕降临,乡亲们快速扒玩碗里的饭后,三三两两地聚到王老二门前的晒谷坪上。王老二一家,尤其是他的年幼小儿子,热情而又自豪地摆上十几张长凳。然后,在晒谷坪最前面放置一张仙人桌,桌上再垫上一条高凳,最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黑白电视机从房间里搬出来了。拉上天线,接上电源,调好频道(其实那时也没有几个频道),电视剧就精彩上演了。全场顿时鸦雀无声,连平时最顽皮的孩童们都静止了下来。《西游记》《射雕英雄传》《刘伯承》等剧集与人物从那里走进了村里男女老少的梦境里。
后来,王老三因病在台去世。
再后来,村里人日子越来越好,家家户户都盖上了漂亮的新房子,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大英寸的彩色电视机。
乡亲们不再围坐在一起,就为了看一眼“珍稀物种”黑白电视机,看上一集精彩的电视剧。但多年后乡亲们回忆起,谈及到当年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还是那么神采飞扬,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