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
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
“小孩子懂什么,我是为你好。”
“等你长大以后,就会感谢我了。”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如果这几句话,也曾有阴影,如果你也曾被成绩至上主义支配,如果你也曾被父母密不透风的控制欲困住,动弹不得......
那你一定会喜欢上这部新出的高分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从片头动画便可窥见它的惊悚影子:一个初生的婴儿,脑袋突然缺掉一块,手被扣上了一把锁。再仔细看,头部残缺的部分,依稀是母亲的一个侧脸。
这部剧一共十集,讲了五个带有科幻色彩的家庭故事,以奇异吊诡的方式,拍出了看似夸张又无比真实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导演陈慧翎在讲述这部剧集的创作初衷时说:
“没有人去呵护孩子的心理,他们恐惧什么,渴望什么?婴儿饿了可以哭闹,但孩子长大后渴求爱,他却不能哭不能叫。”
毫无疑问,剧中的每一个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又或者说,她们自以为这是在爱孩子。
她可以为了孩子放弃大好前程,可以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可以为了孩子忍辱负重——只要你乖乖听话,考出好成绩,上一间好大学,再找个好工作......
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以爱之名的绑架和束缚吧。
她以为孩子是她的所有物,是一个漂亮的提线木偶,一个到处与人展示的奖杯,一个亦步亦趋的小宠物,唯独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这种亲子关系无疑是畸形的,可是不要以为这只是电视剧中的极端故事。实际上,这样的父母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节目《少年说》,打着倾听青少年诉求、接受少年们吐槽的旗号,让孩子们站上天台,大胆说出自己的心声。
不少孩子站到天台,向父母表达了不满,希望借此机会改善亲子关系。这并不是父母和孩子的真诚交流,而是一场场大型训话。
这个女孩,从小被妈妈打击到大。她的妈妈坚信,女儿的性格有问题,如果不是自己经常没事打击她一下,她就会“飘”。
这个女孩,爱好舞蹈,却被妈妈以影响成绩为由强制停了舞蹈班,她说真的很想坚持自己的梦想,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却开始和她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交易:考进年级前150,就让她继续学舞蹈。
没有父母会承认过度的控制也是伤害孩子的一种表现,在他们看来,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包括时时刻刻的监视管控,包括无处不在的查岗电话,包括丢掉你的闲书、限制你的交友,包括撬开你的抽屉,偷看你的日记,包括贬低你的自信,打压你的梦想。
因为他们是父母,所以他们说的话永远是对的,他们做的所有决定都是为你好,所以他们有权支配你的人生,像买了一注博彩,只能赢不能输。
因为你还是个孩子,
所以你“什么都不懂”,
“听爸妈的准没错”。
没有人想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谁会在乎一个孩子心中的惊涛骇浪呢?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让他们脸上有光的模范样本,而不是一个不完美的孩子,他们要像修剪肆意生长的树木一样,剪除掉你多余的个性、独立的思想。
无论你承不承认,你所受到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会贯穿你的一生。
若你常常被父母打击指责,长大后也会敏感、脆弱而自卑。
若你曾经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伴随着父母的管束,长大后也会畏首畏尾,害怕选择。
若你童年时得不到足够多的爱,长大后也难以坦诚地爱别人,更不敢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不是生了孩子就有资格成为母亲,除非每个人在为人父母前就清楚地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复刻品,没有义务背负着你的梦想过一生。
有人说,孩子用一生在等待父母的道歉,父母用一生在等待孩子的道谢,最后,他们都没等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个人对自尊心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这种天生就有的自尊心不是靠着知识就能满足的,也不能用什么标准衡量。人必须去寻求满足自尊心的源泉。不幸的是,人们用各种方法来满足自尊心,可到头来却只有自我催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