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解决没有时间读书的问题?
在经常出没的地方放上几本图书,创造读书的环境和可能性,利用好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做到只要想读,就有书可读。
随时有书可读,可从以下几方面准备:
(1)随身携带一本纸质书籍,阅完即换;
(2)随身携带kindle类阅读器,阅读体验几乎等同纸质书籍,但可存储多本书籍;
(3)微信读书、当当读书等阅读类手机APP都有定期的免费电子书,有手机的地方便可有阅读;
(4)充分利用影音类APP,如喜马拉雅、荔枝等等,可以很好的解放我们的眼睛。
2.如何才能专心读书,心无旁骛?
我们不能专心致志,是因为心有杂念,大脑处于游离状态中。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前,要做好读书的所有准备工作,而在进行阅读时,就尽可能地不穿插其他事情。如果你喜欢习惯安静的阅读环境,那就先找好安静的地方;如果你习惯读书的时候有茶在手,那就在开始阅读之前,把茶叶泡好,热水壶准备好。
此外,我们在阅读时,还可设定阅读任务:
(1)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找答案;
(2)以结果为导向,通过设置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多少内容来形成时间紧迫感,让自己专心阅读。时间管理类的APP为数不少,也很方便搜找。
3.如何保证阅读质量,让自己读有所获?
要让自己读有所获,不仅需要我们进行主动性阅读,还应该在读后有所归纳和总结。我们不妨在阅读时问问自己:
(1)这本书讲什么主题,什么内容?
(2)关于这个主题,我目前知道哪些知识?
(3)作者是如何进行讲解和论证的?
(4)作者讲得是否有道理?我是否认同这种讲解?
(5)我已知相关知识是否得到补充,我是否需要刷新已储备知识?
(6)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有哪些启发,对我有什么指导?
因此,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对书本内容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再到“关联判断”的过程。而读完之后的归纳和总结过程实际是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书中观点的回顾,更是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不管书本内容多简单,养成读完就写的习惯。
对于书中比较好的段落,可以用“三卡片读书法”:
“一张卡片”用以摘录书中段落;
“一张卡片”用以自己另行阐释文段内容;
“一张卡片”用以记录对自己今后工作生活的指导意义。
4.如何缩短读完一本书的时间?
我们说的读完,不是说从书本的第一个字一直读到最后一个字。一本书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可能就只有那么几章,因此,我们精读有用的那几章就好。对其他章节可以进行扫读,知道有些什么内容就好。
对于章节内容,我们要了解主要内容,可以优先选读该章节的首尾段和结论段。同样,对于段落而言,我们也是优先选读首尾句、转折句、结论句。文章通常的结构“总-分”、“总-分-总”或者是“分-总”,因此,我们选读主题句或主题段,就能很快知道作者的观点。
5.如何花最少时间选择可读性较强的书?
现在选书还是很方便的,有很多途径能够获得书单。豆瓣上有书评、简书上有很多人的读书笔记,网上书店的畅销书单,一些阅读达人的推荐书单等等,都是很好的选书渠道。
对于这些书,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先购买下来。宁可多买多放,不愿下次再来。既可以营造读书的氛围,又可以防有些书的脱销;即便阅读速度没有跟上购买速度,也会对自己形成阅读紧迫感,迫使自己继续读书。
对于经济条件不很宽裕的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互联网的共享精神,查阅电子图书。这种途径获得的,只能是仅供自己阅读学习之用哦。
6.如何整理你的“书架”?
随着阅读时间,我们的藏书会越来越多,如何在众多书目中找到想要的那本书,便成了一个问题。不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我们都可以将相同的书籍归集在一起,既方便我们进行图书管理,又方便我们进行主题阅读。尤其是对于纸质书籍而言,不应按照书籍大小和新旧来进行整理排列。当然,我们还应该按照“断、舍、离”的原则对书架进行动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