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摔爸》后被推荐了这部电影,起初被天才两个字吸引,看了介绍后发现是美队和萝莉的故事,就抽时间看了(下文含有剧透内容)。
电影中的小女孩Mary极具数学天赋。当同龄人还在学习2+2=4时,7岁的她可以口算57*135,以及乘积的平方根,熟练使用特拉亨伯格基础数学速算,读了Zimmer的书,可以解答指数函数方程,并在自学微积分。这简直就是一个家长梦想中的孩子。可他的监护人,舅舅Frank却不想送她更好条件的专门为天才儿童准备的学校。而外婆Evelyn却不想浪费Mary的天赋,在法庭上极力争取她的抚养权。随着法庭辩论的不断深入,人们渐渐了解到,原来Mary的天赋来源于她的外婆和母亲,而外婆Evelyn在自己的数学事业被中断后,就寄希望与自己的女儿、Mary的母亲Diane。Diane被培养成数学机器,在孤独中成长,虽然取得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但却郁郁寡欢最终自杀身亡。(这里是和《摔跤吧!爸爸》一样的剧情设置——父母期望和孩子天赋,但却导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所以说教育这件事真是很私人、很微妙的。而舅舅Frank让Mary去普通学校的很多让人不理解的做法,其实都是不希望Mary重蹈母亲Diane的覆辙。电影的结局是舅舅Frank与Mary的和解,他们在数学的学习研究和孩童的玩耍之间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平衡。
简单的看,这部电影输出的教育观和当下大热的《摔爸》似乎背道而驰。一个励志热血,一个温情脉脉,其实二者都没有错,这是要放在具体环境和语境下来判断和思考的。所以,真的觉得教育真的要因人而异,是一件很私人、很微妙的事情,不是谁的教育方法成功了,你搬过来就可以的。
而重要的是,孩子的童年不可能全部用教育来填满,还需要有自由的玩乐与自发的成长。无论是身放异彩的天才还是仍需磨砺的璞玉,童年都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一个时期。没有童年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而童年的经历无法重来也不可复制,它与一生的记忆与个人的成长永远相伴。
正如舅舅Frank在Mary第一天上学时对她说的一样,You are gonna be great……but……Try being a 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