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从业者说》 马玉华 随笔
出版人与作者的困惑:
这些年给自己的标签是,一个身在出版系统的互联网人,进入出版系统3年,也算耳读目染吧,对出版系统的现状也有了一定的感触。出版行业下滑已经不是这个行业的自身问题,应该是整个国家阅读生态系统改变的问题,好书,好内容,好作者,需要净化的一个阶段。
“出一本赔一本”还是内容的附着力不够。
用互联网惯用的词语,用户思维不够,没有完全从用户角度出发去生产内容,作者产出内容站在自我的角度出发写作,编辑做在作者一边策划内容。这种单边效应,影响的只能是同边,同频的读者。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影响到双边用户的。
同质化内容严重,“天下文章一个样”
出版依托互联网,有的时候也是个伪命题,如何转变去感受读者的声音,演变成与用户的距离的问题。目前有多少出版机构,建立起了自己的用户生态体系,大家都说自己在市场形成一定口碑,看似一定的图书发行量,有了用户的基础,但是这个中间过程,你和用户的距离还是有待拉近,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在出版系统互联网+模式下,个人觉得就是如何千方百计的让用户和你的距离如何零距离,用户有感知,不再是中间隔着发行系统、中间商,那个新华系统。这样你才能定位我们自己内容。这也是为什么,知名作者的书好卖的基本原因,因为他们和自己粉丝的距离很近。传播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读者的角度向用户的角度思维的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的出版机构,都在努力做自己的畅销书,那么这个就是第一步。 还有就是个人一个的设想,我们需要转变的观点就是,我们的输出的内容,不再是寻找你的读者这个阶段,而是如何将你的读者转变成为用户。
读者,我的理解是,读了一本书,我心中有共鸣,有理解,这已经是比较成功的内容了,也算是一本好书。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读者将这本在推荐给周围可以影响到人,行业大咖如果推荐了,也许传播范围也就大一点。最好的效果也就这样。(这里讨论ip化运营的问题)
立足于出版内容的本位原则,内容输出转化率的最大化,就是通过书的内容将读者转化成用户。而用户这个词,就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而是“用”,用当然涵盖生活的各个领域。用在工作中,用在生活中,应用于生活。关键的一点是用的过程中,有帮助,有反馈。
这半年来,一直在完成自己出书梦想,最开始是通过当当的自出版发布了第一本电子书,当当也是正规,通过前期各种审核,审核你的文章是否是原创,是否是文章的作者等等,最后签订了当当自出版协议。当签订了自出版协议的时候,很是开心。那时候感觉自己的第一本书,哪怕是电子书终于要出来了。会有更多人的知道直接,因为从内心得角度,自己虽然不想做什么网红,但是提高自己的行业的地位还是比较迫切的。 事与愿违,当当的自出版就是伪命题,系统不完善,平台也还是所有平台惯有的套路,那个作者火,哪些种类文章有大众推那些。我们这种名不经传的小作者,根本平台就无视你。
说实在这个过程,真的很无助。人就是不想活了,也不能就指望一棵树上吊吧.另辟蹊径吧,网易阅读,百度阅读同步更新,网易这个平台啊,很荣幸通过第一本,阅读量也还算可以,但是也愿自己,当初上传的第一本电子书,只是打算试试的心态,上传了不到一半的内容。本来打算再续的时候,在上传平台就是漫无边际的审核中了。网易的客服系统也是让人醉了。
然后又是转战百度阅读,平台无论在功能等各方面,个人感觉都还是比较符合这些小作者们的。虽然目前也在持续更新,最开始的时候,更新了几万字的时候,百度阅读的付费读者还是让我燃起了希望,还有那么几十本的付费用户,虽然我不靠此为生,但是有人愿意付费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啊。然而,平台就是这样,没有推荐,就没有阅读,这种状态真的就如同一根绳子一样牵着你,你又要去写内容,又要自传播。
无奈中。。。
马玉华/ 长春 (有感随笔) 百度阅读搜索《互联网从业者说》 欢迎各位行业前辈微信交流:1790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