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婷365日写作计划第242天的写作内容
自律的原动力--爱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接下来,我要讨论自律的原动力——爱。
爱的定义
爱分为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作者认为前人没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他自己给出的一个相对完美的定义是: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作者认为“爱”是意愿,不是生理或心理的欲望。因为“意愿”成为导致实际行动的强烈欲望,而“欲望”未必能够转化成行动。二者的差别,类似于说“今晚我愿意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的差别。
真正的爱--自我完善
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
真正的爱带来的狂喜。延续的时间更为长久,可使我们和宇宙融为一体,这种情形称为“人性和神性的结合”。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领导者、指挥宫,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依据理性的判断,而不能仅凭直觉,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决定。
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行为,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
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
不是真正的爱
对婴儿的爱,对宠物的爱,以及对唯命是从的伴侣的爱,多是出自父性或母性本能,这和坠入情网的情形极为类似,无需付出过多的努力。这样的爱,不是意志选择的行为,对于心智的成熟也无助益,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充其量是精神贯注。
精神贯注
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见得具有心灵的感受。精神贯注的对象,可能是股票,也可能是珠宝,贯注的过程,不见得以爱为出发点。
其次,对某种事物产生精神贯注的入,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患有消极性依赖症的人,甚至害怕贯注对象成长和进步。
第三,精神贯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
最后一点是,精神贯注随时都可能消失。
真正的爱的滋养,远比一般意义的抚养复杂得多。哺育心智成熟的过程,与出自生物本能的引导不同。
爱的真正对象是人类
我们必然容许他(她)有独立的思维和意志,因为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我们豢养宠物,只是希望它们永远都不要长大,乖乖地陪伴我们。我们看重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
真正的爱需要勇气
爱是为培养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持续努力而表现出的一种勇气。
坚持自我完善,需要勇气,也是爱的基本前提。这就如同我们必须坚持多走一步路(或者多走一里路),才可以逐步对抗与生俱来的惰性,抵御因恐惧而产生的排斥心理。扩充自我界限,意味着摆脱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惧,这就是说,爱可以使我们勇气倍增。所以,爱也是获得勇气的一种特殊形式。
关注--爱的体现形式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
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弃惰性的行为。
“倾听”是体现倾听的最重要的方式
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别人说话,可多数人却不懂得如何倾听。
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而婚姻是其最佳的表达场所。
科学的宗教
我们应该逐步以科学的“宗教”,来代替父母的“宗教”,向小宇宙法则提出挑战。科学的宗教,旨在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世界观。
科学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宗教。为摆脱童年经验的“小宇宙”、文化教条的“小宇宙”、父母似是而非教导的“小宇宙”,我们必须怀疑自以为了解的一切。凭借科学的态度,我们才能把个人的“小宇宙”经验,转化为广大的“大宇宙”经验。我们必须信仰科学,迈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第一步。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懒惰
我们总是逃避必要的痛苦,惯于选择平坦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惰性使然。
不少人的爱是虚假的爱,因为他们不想面对自我完善的痛苦。懒惰是爱的对立面。心智的成熟,需要付出,必要的努力。